如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颠覆”二字早已走下神坛开始遍地跨界打击。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在打击面前不仅无法助企业从容应对,甚至成为企业艰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战略的乌云笼罩在管理者的上空,唯有拨云,方能见日。
战略乌云如何形成?我们发现,当企业用二维视角去感知三维战略空间,丢掉的那一维度的风险便不断累积,最后升华成为一团乌云笼罩在整个空间的上空。如图3.1所示:
图3.1 战略乌云(www.daowen.com)
战略空间包括环境、手段和市场三个维度。环境的变量是“稳定与否”,即描述环境是可预测的还是多变不可预测的;手段的变量是“主观与否”,即描述战略的形成是依赖于领导人的非凡直觉还是量化分析工具;市场的变量是“竞争与否”,即描述企业是在存量市场竞争还是发现“新大陆”或进军蓝海。
纵观不到百年的各种流派,几乎都在三个维度之内。企业的战略管理操作实则是将战略制定与战略贯彻分离,即将思维和行动相分离。一面是行动者在底层辛勤地执行战略,一面是战略的思考者高高在上、深思熟虑。从一直以来的经验来看,阻碍这种局面生效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这种局面必须要求有关企业的信息能够在整个企业内不失真地传递,然后集中到上级;二是思考和行动分离式的集中式战略决策只能够适合于稳定的环境中,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变化是常态。
以上两个因素是值得分析的。一方面,信息传递失真的因素是可以解决的。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的演进,企业信息的传递可以实时并且透明的,管理者能够掌握近乎零失真的企业全局数据。然而,另一方面,环境变化的因素不仅难以解决,而且愈演愈烈。因为“市场”维度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如今的市场已不是单一行业的市场,一个行业的“新大陆”的发现,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其他行业的环境,即所谓的“跨界打击”。因此,环境轻易就会被动荡,常见的战略分析沦为纸上谈兵之工具。
战略管理日益失效,企业不禁仰天长叹,战略管理者的英明毁于一旦,于是战略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