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革命与管理变革的推动

工业革命与管理变革的推动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带来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必然推动管理创新。图2.1工业革命推动管理创新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大致形成了三个演化阶段。图2.3孔茨的管理学体系3.基于“社会人”的行为科学管理进入20世纪中叶,以电子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管理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并转变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更加细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管理理论体系。

工业革命与管理变革的推动

我们对工业革命历史和管理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横向的时空对比,惊讶地发现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企业管理的演进史,每一次里程碑式的企业管理理论的诞生和成熟恰好对应着几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阶段(如图2.1所示)。这种完美的“对应”绝不是巧合,而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的体现。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带来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必然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发展在推动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的同时,也更新了企业的管理手段,如现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本身,其发展核心就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当我们处在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时,我们同样有必要对企业管理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的回溯分析,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启迪和领悟。

图2.1 工业革命推动管理创新

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大致形成了三个演化阶段(如图2.2所示)。

图2.2 企业管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

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各有其显著特征,同时在各阶段也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学者和管理理论。

1.传统经验主义管理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工厂尚未诞生,企业远未形成,人类主要通过作坊式的手工劳动来组织生产,缺乏大型机器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生产者以家庭成员为主,生产力落后、低效,社会物资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凭借经验进行简单管理、监督和工作经验传授,是一种以经验主义为主的家长制管理。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奉行非正式控制原则,无正式规章,靠习惯、习俗等来维持管理与控制,主要依靠最高领导者的个人直觉、经验和个性,没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

18世纪下半叶,随着蒸汽动力技术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虽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相比过去更加复杂和规模庞大,但此时的工厂所有者往往通过个人直觉、经验和个性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同时权力也高度集中在所有者个人手中,这些特征与工业社会早期分工不发达、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是一致的,管理尚未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职能,仍然是个人自觉性的朴素的经验主义管理模式。

2.基于“经济人”的泰勒科学管理

19世纪末期,随着生产技术复杂化,企业规模和资本不断扩大,组织的管理职能逐渐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于是专门的管理阶层出现了。学者也开始从事管理活动的研究,科学管理就此诞生。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勒,他是第一个把管理的经验和思想系统化整理并形成理论的科学家,并使管理学成为一门可以不断进化的科学。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列宁曾给予如此评价:“泰勒的管理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局限性,虽然在生产效率上得到普遍提高,通过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方式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但是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涉及的管理客体范围比较小,基本没有涉及组织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于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诉求。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思·韦伯等进行补充和完善。

法约尔认为,好的经营管理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更需要关注经营的6个职能:(1)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2)经营职能,即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与使用计划;(4)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和设备使用安全;(5)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6)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法约尔首次从职能的角度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5项基本管理职能,这成为以后管理体系发展的基础。此外,法约尔还提出管理者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14条原则,即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服从整体、公平的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意识。

在总结了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哈罗德·孔茨构建了管理学的新一代体系。孔茨的主要理论建立在法约尔的理论基础上,并系统化地把理论同管理实践相联系。在法约尔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在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生存环境下,所从事的职能都是可以被定义并归类的,而管理活动本身也是不同的管理职能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孔茨的管理学体系中,管理被认为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并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完成目标的过程。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包括五个方面,即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如图2.3所示)。

图2.3 孔茨的管理学体系

3.基于“社会人”的行为科学管理(www.daowen.com)

进入20世纪中叶,以电子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管理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并转变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更加细化,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管理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活的机器,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理论只关注人的经济属性,即“经济人”属性。行为科学学派则认为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影响员工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员工的工作情绪。员工的工作情绪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共同影响,管理学家希望通过研究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基于“知识人”的现代知识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知识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管理思想也进入知识管理阶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德鲁克就已经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工作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进入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继续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被加以开发、管理和利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已成为首要产业,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所以说,管理思想进入了知识管理时代。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共享和利用知识提供新的途径,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5.基于“智慧人”的管理新范式

第三代管理学诞生的背景可以从硬件因素与软性因素两方面来考虑。在硬件方面,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此起彼伏,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社交网络、下一代移动通信等的出现,改变了组织运营的方式。知识经济使得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商业模式到达顶峰的时间越来越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无论传统行业还是高新产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

在软性因素方面,全球化为组织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机会与更大的挑战。同时,“价值链”和“商业生态系统”对组织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竞争优势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单一产品的市场能力,而是依赖整个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企业不应一味追求战胜竞争对手,而应和竞争对手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同演化。组织需要更长远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

工业经济时代所创立的管理学体系十分强调控制,杰出的管理学研究者孔茨和罗宾斯都将其视为重要职能之一。但是,控制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回路。然而,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素质,他们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严格的控制显得多余,因为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严格的控制将会遏制他们对组织提出的创造性意见。在工业化世界里,工作方法和程序是由专家定义的,而且一旦定义,就不允许被改变。不管员工有多大创造力,展露天赋的机会都被大大缩减。

我们从四个维度来总结前两代的管理模式,可以得出如下表所示的三个阶段,即经验主义、量化管理和程序化管理。从生产方式上来说,工业组织从早期的手工生产发展到流水线生产,已经走过了三个进化阶段,但是流水线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第三代知识管理体系下的生态系统。同理,从交互方式上来分析,程序化管理体系下的精细分工也渐渐地无法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体系。只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项新技术的发展下,形成一个万物数字、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的生态管理体系,才能够最大化协同创新的作用,才能够形成完整的第三代管理学体系。

表2.1 管理体系的变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人类在生产中的角色和地位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革,借助智能机器、数据驱动的运营,人类第一次从生产环节中彻底解放出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性成为企业管理关注的焦点。新的认知来自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1.技术不断升级导致的技术环境巨变

技术的发展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一切事物的升级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方面,市场竞争迫使每一个企业去学习最新技术从而不被行业淘汰,如惠普公司的七次转型,苹果手机的升级进化,微信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版本迭代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效应。另一方面,每一个行业都在被重新定义,一些曾经鼎盛的行业因为技术升级和市场转变已经不复存在,而新的技术可以开辟全新的市场,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

2.海量数据带来的数据化巨变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一切都在数据化,一切都正在转化成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就是商业模式与数据挖掘,每天都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每天也都在淘汰旧的商业模式。通过数据挖掘找到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数据分析提升管理效率是这个时代的企业特征。从技术角度来看,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必须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达成,而这些技术的产生也让管理者更有效率地进行管理。

3.通过数据进行深度互动与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巨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可以帮助我们在海量数据中深度学习,并通过深度学习更高效地解决人类已经可以解决的问题,探索人类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的答案。深度互动也已经进入现代生活:人类的每一个行为、认知和情绪都可以被记录并被分析;通过深度互动来探索每一个领域新的市场,控制每一个领域潜在的风险。

4.万物互联带来的协同方式巨变

万物互联的基础是打破传统的企业边界。很多时候市场上的新机会就是通过开放式创新、不同单位的联结产生的。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开放式创新理念下的全产业链联结模式。联结可以产生价值,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形成新的协同方式,从而带来智慧化的未来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传统管理理论的框架也将被打破,管理者对于智慧时代的管理认知会决定企业的命运。创造协同平台,打造智慧化管理模式,营造技术革命的良好氛围,是每一个企业在这个时代的重要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