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化,成熟的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理论、行为理论和现代理论。
古典理论出现在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的理论建立在“物本主义”的基础之上,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这一期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它们分别代表了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从古典管理理论的强调“科学”逐渐转向关注“人性”。最著名的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他操作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结论是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现代管理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管理理论百家争鸣,被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理论可以划分为定量管理理论和定性管理理论,并且两种理论由对立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定量管理理论主要有管理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定性管理理论主要有社会系统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经验主义理论和管理过程理论。(www.daowen.com)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推进,管理理论进入了后现代管理阶段。后现代管理主要侧重研究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知识管理、绿色管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战略管理思想、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管理、企业流程再造、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都是新时代下重要的管理创新。
如今经济环境多变、产业间相互融合、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于企业而言,组织、分工和人的素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一直是驱动管理理论演进的动力,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数据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利用将会驱动企业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在开放互联的知识环境中,人不仅是“社会人”,还是“能力人”,对人才赋予的空前的主导能力将会对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全面地重构;而在知识繁荣的背后,人的自我管理和追求价值实现意识不断提高,员工将不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更多的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因此,管理的概念甚至将被淡化,管理角色一定程度上更有决策者的意味。所以,新的管理理论呼之欲出。
从大数据的角度,可以带给企业管理变革带来一些思考。大数据至少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以下改变:管理的环境从组织内的资源变为了组织生态内的大数据;管理从问题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管理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德尔菲法、决策树法等变成了新兴的数据挖掘、云计算等;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依靠专家经验知识变成了数据的可得性、数据分析的结果正确性以及对结果解读的准确性。因此,管理的边界随着数据的流动正向着整个组织生态蔓延;管理的层级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式管理,而是随着数据遍及的角落网络式地协同起来;管理理论空前地需要技术的支持,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