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新媒体平台上的广告相比,社会化广告平台和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化广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更加精准的目标人群
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关系和交互行为习惯等数据都是可以被搜集、被读取的,这超越了以往仅仅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的人口统计学。
第一阶段,蛰伏期(1995—2004年)。该时期是社会媒体发展的最初阶段,同时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BBS、博客等相继出现,开启了新的交互局面,普通民众可以利用这些工具与陌生人进行交流,不再只是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这刺激了受众的表达欲望,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从内容逐步扩展到形式上的参与和开放。这一阶段出现的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社会化媒体,直到今天人气也居高不下。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期(2004—2010年)。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媒体表现出高速的发展特征。这个阶段的前期,除了博客继续发展以外,强调互动协作、创造内容的百度知道也出现了。它通过互动式的问答,人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大家见识到网民汇聚的强大力量。之后,豆瓣、土豆等通过某一兴趣和爱好进行聚合的SNS以及校内网(后改名为人人网)、开心网等一系列基于现实社交网络的SNS相继出现,在丰富了网络生活的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个阶段的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是在2009年出现的微博,它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由于微博具有的“短、平、快”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受众的群体特征和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一上线便抢夺了博客的用户,一度形成了人人“织围脖”的盛况,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网民的生活。当然除了微博以外,团购、位置签到等的出现,也预示着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多元化方向。
第三阶段,多元变革期(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各社会化媒体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化媒体之间的跨界合作以及平台的整合,通过合作和整合使社会化媒体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它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在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变革发展中,逐渐表现出诸如移动化等发展趋势。这当中,微博PC端的流量向移动App端的转移非常明显。根据艾瑞网民行为监测工具iUser Tracker及移动网民行为监测工具iUser Tracker数据显示,2013年8月,微博在PC端与移动App端的月度浏览时长分别占比为60%与40%;PC端流量同比下降31.3%,而App端流量同比增长251.1%。特征选择目标受众,为最大程度有效地到达目标受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维度。所以,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再利用用户关系和交互行为习惯等数据综合细分后,社会化广告就能够精准聚焦其目标受众。
(二)更加个性的广告内容(www.daowen.com)
由于占有用户资料和交互行为习惯数据,广告主更加了解其目标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某些场景下的即时需求,并能在此基础上为其个性化定制社会化广告的内容。而由于这些广告内容反映的是目标受众的兴趣特征、社交关系、真实需求,当受众接触这些社会化广告时,产生反感、排斥情绪的可能性较低,所以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广告效果。
(三)更加有效的受众传播
社会化广告传播更多的是基于受众的网络社会关系展开的。不论是广告主还是熟人、朋友,能够向受众发布广告的前提是已经在网络中缔结某种关系(或是“好友”关系,或是“收听”关系,或是“跟随”关系,等等)。这种关系下,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信赖度更高,更加容易达到社会化广告的说服效果,也就更容易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另一方面,社会化广告的到达效果越好,能够即时与社会化广告进行互动的机会就越多,广告信息实现多级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化广告的传播也就越有效率。
(四)更加方便的实时监控
目前大部分社会化媒体都是开放性的,不仅是媒体内容的开放,更是用户某些交互行为数据的开放,借助这个媒体优势,社会化广告不需要借助任何第三方的监测软件,部分广告效果便可以迅速地被反映,也就实现了更加方便的实时监控。比如,在微博上能够即时了解每一条微博内容的转发和评论,社会化广告一旦被投放在微博上,就可以通过监测这些数据了解实时的广告效果,虽然只能涉及一些浅层的信息,但是足以让广告主判断广告未来的传播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