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概念及内涵
(1)城乡土地利用
城乡土地利用就是通过人类行为,以城乡土地作劳动对象,依据土地的特性和特点,将其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且利用土地资源的特性来获取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本文中的城乡土地利用是指在全面认识区域土地资源现状基础上,为达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性质,利用一定管理手段与科学技术确定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关系。同时是考虑了生态因子、规模因子、效率因子和政策因子,根据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空间差异性,选择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适宜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从空间上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适宜度,制定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发展的最优策略,优化用地结构,拓展用地空间,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
(2)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各种不同经济用途的土地的空间分布的格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以及各生产类别的发展对土地的不同要求,考虑土地资源的质量和适宜性以及人口、生产技术、市场位置等因素,进行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是确定土地利用的不同用途、调整土地使用关系、消除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缺点、改善与保护土地资源,并合理配置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项设施的整个过程。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实质上是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在区域空间上进行合理分配与布局的过程。
(3)协调发展
“协调”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由于发展是系统或系统要素本身的一种深化过程,所以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是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作为其发展条件的。而这样的“发展”,显然是一种狭隘、片面的发展,并非是我们所追求和倡导的。因此,必须树立一种兼顾各方、和平共处、共同提高的多元发展观。而要实现多元发展,就得树立协调的观念。协调不同于发展,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协调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
综上所述,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与可持续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协调”为目标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初衷,也是其追求的目标。因此,协调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对协调发展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www.daowen.com)
2.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
2017年上半年,吉林省GDP增速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变革期。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后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未能实现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差异扩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认识主要的观点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经济要素数量均衡与配置的角度来看区域关系,一般会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认同为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原因以及如何缩小地区差异的路径,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然而,地区发展不平衡往往是客观长期存在的,即便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和人口仍然高度集中于部分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距长期存在,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3大城市密集区域,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差距迅速扩大。近三十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土地扩张速度最快的三个国家之一。东北地区以《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颁布与实施为新契机,在提高产业投资质量、培育新兴产业、培育新消费热点、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但东北地区整体上经济增速最低,“振兴东北战略”依然任重道远,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近年来,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人才、技术及资金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的增长动力,使中、西部延续了东部前些年快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
随着三大发展战略以及诸多区域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但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依然严重;区域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区域科技资源没有有效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发挥。
3.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1992年以后,吉林省东、中、西经济区间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为中部与东部和西部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吉林省经济正逐步向中部经济区集聚,中部经济区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农用地占全省39.29%,其中耕地占27.57%,林地占50.56%;建设用地占33.15%,其他土地占8.06%。长吉图地区以仅占全省37.65%的土地面积分布着全省40.96%的人口,非农业人口比例占全省一半以上,城镇化水平为全省的1.22倍,高出全省10多个百分点,贡献了全省56%的生产总值;吉林省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东部地区则介于中间。吉林省为改善地区差异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社会经济增长,但是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结构差异的不均匀发展格局是客观现实,不能简单认同为失衡。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与矛盾日趋尖锐。相反地,如果一些地区无视自身发展环境的有限性和生态约束性,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反而会陷入“工业低效—农业停滞—生态环境更差”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