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的互联网信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于扬与他创办的易观国际总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海量数据,解读网络大潮下细微的市场风向变迁。在他看来,互联网只是如水电一般的基础设施,仅仅是工具和载体,而绝非万能的救市灵药。
当选择变换出无限可能,世界在被无限浓缩。从出生登记到银行账户,从工作学习到社交购物,我们的生活,早已不可避免地被“网”罗其中。当“大数据”“云计算”不再是遥远而飘渺的概念,身处网中的我们或许还未及反应,便已深陷其中。
于扬
经常会碰到一些人问我说,你怎么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我说可能传统的了解用户需求的方式确实有点不能与时俱进了,但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就是今天谈的大数据。比如小米,一个成立只有4年的品牌,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品牌认同。我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的智能手机是有温度感的。消费者不见得会亲口告诉你应用的好坏,但是他的动作会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即这个应用我极少打开,或者这个应用我几乎每天都会用到,而所有的轨迹都会变成数字的1和0,回馈到小米的产品团队,通过这个感知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做得更好,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我把它拿掉。
长盛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大数据,只不过现在我们用大数据来定义而已。过去我们说有人能够观天象,其实是一个道理,就是你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了解它不断重复的逻辑关系。所以你应该知道,借东风一定是大数据的结果,而不是诸葛亮真的能够呼风唤雨。它是大数据分析后的一个结果,只不过其他的人没有这个能力而已,或者他的算法和计算能力比别人要强,或者他采集数据能力比别人要强,仅限于此。在拥有大数据的基础之上,你可以去准确地描述个性化的受众,可以去捕捉他的行为。
关于大数据,第一个什么叫大。所谓的大,就是线下你如果是用七八个标签描述一个人的话,线上描述一个人的标签可能是成百上千个,而这成百上千个又有其他成千上万个与你相关的轨迹。比如,你今天见了我,我就是你轨迹的一部分。我们之间有个交集,数据就是这么产生的。有更多的标签描述他,有更多的标签被数字化,这就是大。第二个什么叫数,数实际上是一个排列的关系。第三个什么叫据,有逻辑关系,才能叫据。所以大数据合在一起就是,有巨大标签量的,能够有排列组合,但是最后完全数字化的,同时之间有逻辑关系的,这就叫大数据。
于扬
海量的。
长盛
一定是海量的,大数据这东西其实并不神秘,它是我们整个线下的商品服务行为,数字化产生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反过来指导我们进一步对产品进行改善。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用户对商品使用后的反馈在迅速变化。因此,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商业决策的作出,也因为这样一个数字化程度的加快而变得更实时了。
拥有巨大标签量的,能够排列组合的,最后完全数字化的,同时之间有逻辑关系的大数据,似乎是覆盖了一切,但是在“人人为我”的时代,如果大数据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那么它的存在毫无价值。(www.daowen.com)
于扬
长盛
看到他的同时,你可以向他推送的这些内容,和你跟他之间这个互动的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我们用的新闻客户端有很多,最终发现其实好用的、我现在愿意打开的是“今日头条”。其实互联网可能最重要的作用是,它让信息流通的速度和信息流通的范围,一个是变快,一个是变广,它主要是一个效益的问题。
于扬
所以对于商家来讲,如果能够逐步从分析自动化走到决策自动化,最后到交易自动化,就意味着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你今天看上一个东西,你在“双十一”的时候下单了,那在未来的几天,如果你退货了,由于你曾经浏览过,我还会推荐给你。如果你没有退货,一个更加智能的大数据就不给你推荐了,因为你已经买了。这就是一个从分析自动化到决策自动化,最后到交易自动化的过程。
长盛
这样大数据就变成了读心术。大数据是现在才出现的一个东西,就是用来记录你的网络行为,和你一个一个节点上面的动作,但是一开始互联网上是没有这些的,只不过到现在它变成了一个要付出的代价。如果说互联网是免费的、方便的,那么现在你上去之后大家说你必须得付出这种代价,这个可能会有一点问题,会让大家觉得不舒服。
于扬
如果今天有个线上的长盛,你看了哪些网页,浏览过什么样的东西,跟别人聊了什么内容,假如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能汇总起来,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你明天要做的事。
长盛
实际上可以这样讲,我们过去经常听气象中有个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由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得出有朝霞的时候下雨的几率很大。子子辈辈这么传下来,最后有人给它提炼成一个谚语。这样每一个时代的实践其实都变成数据的一部分,只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个时空被高度浓缩了。过去可能用几百年才能形成结论的东西,今天借助计算机技术,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能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