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功需要会做又会说

成功需要会做又会说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青从小受的教育是“温良恭俭让”“是金子总会发光”“说少做多,说十分做十二分”。最开始第一年,我会做大量的工作,但是真正到开会的时候,总是找最后一排坐。后来有个人跟我分享,说不管中国是怎么样,西方讲的是,你做完了以后你要会说,你要不说的话没有人会知道这是你做的,也没有人给你机会。后来直到我慢慢做到自己可以立项目了,这时候不得不说,而且也有机会说。

成功需要会做又会说

柳青从小受的教育是“温良恭俭让”“是金子总会发光”“说少做多,说十分做十二分”。尽量不要太去讲自己怎么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柳青家的文化。然而,到了美国她发现,这样不行。

柳青

到了美国以后,我去哈佛的肯尼迪学院上课。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因为生怕老师会叫我。我一直是不太愿意说话的比较内敛的个性。后来到了投行以后,发现根本不行。最开始第一年,我会做大量的工作,但是真正到开会的时候,总是找最后一排坐。老板也根本不知道是我做的工作,没人知道。

后来有个人跟我分享,说不管中国是怎么样,西方讲的是,你做完了以后你要会说,你要不说的话没有人会知道这是你做的,也没有人给你机会。这个机会是要自己去争取的。你不能坐在那儿等着一个远见卓识、知人善任的领导去发现你,然后来提拔你。不会存在这种事情。他们的观念就是,如果你自己都不自信,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好,不敢去表达自己,只能说明你真的就不够好。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到位的。

在投行的文化里,这个是对我触动比较大的。这可能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国内的企业,我觉得领导多半还是喜欢那种任劳任怨、勤劳肯干的人,不到处讲自己做了哪些事情。

冯唐

就是清华的校训,听话出活。

柳青(www.daowen.com)

所以我一直都没成功,我心里一直向往成功。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个女孩子也是哈佛毕业的,但她是本科生毕业的。那个时候哈佛中国人不多,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他们是天生有些优越感的。而我们天生是有一些自卑感的,因为英语不是母语,也不是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那个女孩儿就是,到哪儿都说,其实那未必是她做的。但那还是很光鲜亮丽的,突然间就站起来说。我想当时我可能就是蓬头垢面,坐在旁边,张着嘴傻看的那个状态。当时中国出来的孩子都这样,当然现在好多了。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有这个勇气。

但是其实也是水到渠成。因为毕竟当时就算想说什么,也说不到点上。所以其实不说,可能也是对的。后来直到我慢慢做到自己可以立项目了,这时候不得不说,而且也有机会说。当你发现你不说就没人会说的时候,自然会有机会展现。这个时候,之前积累的一些东西就很有用。比如每次我看到别人在说,我自己心里会想,如果我说,我要说什么。虽然我没有机会去说,但是我做了这个思考练习。

对于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冯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随便表达,沉静思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其实也是件很好的事。

我挺欣赏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人,不管是好是坏都敢于说。其实你看老外,尤其是美国,我发现很多老外讲一大堆,没什么东西,但他真的敢讲。我当时在学校里的时候,最羡慕那些人,站起来口若悬河讲一大堆,其实没什么内容,但是他有那个勇气去表达。

柳青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挺逗的。其实我在美国也见了好多人像你说的那样,很愿意说话,能说很多,无论多少人跟他说,他就是一摊屎,他还是觉得自己像一朵花。的确有不少人像这样子。可是我后来发现,如果你光是那样也有局限。如果你没有观点,没有真知灼见,还总是说,最后你会发现,大家会不太听你的,特别是那些明白人。反而那些有点子,但是又不爱说的人,有时候一说,效果会很好。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个好的平衡。如果我有观点,一定要说,如果我没观点,我宁可笑一笑。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冯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