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初的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上,各地干部还逐级签订了“军令状”,分工层层明确,责任条条细化。如今逐条比对数据,这一年的治水成绩单已经一一兑现。数据的背后是干部群众的血与汗。
河长制是落实河湖治理责任的有效机制。为确保全面剿劣,2017年,浙江各地编制了1.1 万余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1.6万余个小微水体“一点一策”方案。
烈日下、寒风中,全省各级河长、护水志愿者奔忙在治水一线,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而默默付出。有基层治水干部甚至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2017年4月,刚刚结束巡河工作的宁波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副经理王飞耀回到公司食堂。原本匆匆扒几口饭,王飞耀就会回到治水一线。可是这一次王飞耀倒下了,认真负责、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他永远留在了大家的记忆中。
为了配合河长履职,助力地方剿劣,2017年我省还建立了治水剿劣督导制度。盛夏,省、市、县三级1.4 万余名干部走出机关,撸起袖子,卷起裤腿,来到治水一线,参与剿劣。8个多月来,全省督导员共出动近15 万人次,检查劣V类河道和小微水体3 万多个,发现并协助当地解决问题8000 余个。(www.daowen.com)
除了河长、督导员,在浙江剿劣任务最重的33个断面,还配备首席技术顾问。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环保专家学者,一人负责一个断面,担当治水“最强大脑”。治水专家主动上门,满足当地治水技术需求。
在剿劣任务最重的台州,专家学者和河长商议治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会议一开就到深夜。“基层治水经常会面临现实的技术难题,蛮干肯定比不上巧干。”台州市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张振清称赞,“沉下来”的技术专家们是一场“及时雨”。
全面剿劣并非一劳永逸,更不能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接下来,全省将充分总结这一年来形成的制度经验,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在深化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扩大工作成果上下功夫。
(《浙江日报》记者:施力维 梁国瑞 原载2018年1月15日《浙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