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与优化方法

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与优化方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氏审计学》提出了五个内部控制目标: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一贯性;实物安全性。在安仁斯和洛贝克合著的《审计学》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七个目标,它涉及到经济业务及其记录的真实性、业务授权、完整性、正确计价、正确分类、及时记录、相应登记和加总。上述内部控制目标基本上也是从审计角度提出的。所以,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重要性与优化方法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一般都反映在内部控制的定义中。除了在前文所提及的会计或审计组织提出的内部控制定义外,许多有名的学者在其著述中也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R.J.安德森在《外部审计》一书中,认为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盈利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避免异常风险;预防或查明错误和不正当行为;履行法律责任。《蒙氏审计学》提出了五个内部控制目标: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一贯性;实物安全性。在安仁斯(Arens)和洛贝克(Loebbecke)合著的《审计学》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七个目标,它涉及到经济业务及其记录的真实性、业务授权、完整性、正确计价、正确分类、及时记录、相应登记和加总。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指出,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的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上述内部控制目标基本上也是从审计角度提出的。在前文中,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内部控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最初的仅包括企业利益的单一目标逐渐融入了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目标。所以,从企业管理者或者从企业系统整体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但包括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和资产的有效保护,而且更要包括经济业务的正常运作、管理方针的顺利实现,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作用机制

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 Willis和Susan S. Ligh博士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对General Electric等78家公司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www.daowen.com)

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理论上的目标体系和公司管理层认可的目标体系并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差异。“验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资产安全”、“促使业务运营与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和“提升道德品行”基本上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COSO框架的第一类目标,而第二类、第三类目标体现的很少,或者说他们没有认为内部控制应当达到这些目标。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被调查者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对所辖资源(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控制问题,而对于如何控制自己这一阶层,他们没有兴趣(谁也不愿意自己受到制约)。正如刚刚过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指出的那样,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由他或她所接触到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的内容和强度所决定的。

理论是对实践的理性认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但是,理论必须高于实践,才能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它应发挥的功能以及所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内容、程序与方法等都应当服从于系统的总目标,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更进一步讲,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完全是企业的一种主动行为。或者说只有服从干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能够从中获益(或者减少损失),这种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直接与企业整体的目标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使企业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的原动力。尽管我们不否认内部控制在形式和结果能够服务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是,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中的核心目标应当是保持、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提供一种保护、促进机制。而其他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缺乏直接的利益制约机制,只有在企业外部环境或外部控制的作用下使这些目标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建立起某种直接的联系,才可能真正成为内部控制实施中予以考虑的因素。

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内部状态,来调节或改变系统的行为,也可通过改变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来改变系统的行为。鉴于受益权和控制权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的低效率,在实现核心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时,第一种途径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种途径,也就是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输入来造成对内部控制核心目标的影响,从而促使企业产生实现核心目标以外其他目标的原动力。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的检查和对有关的违法事项进行严厉的处罚,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潜在损失。如果内部控制不健全,出现了与其他目标有关的错弊,它就可能面临重大损失,从而使其他目标的实现成为企业实现其整体核心目标的一种潜在要求。如果想避免这种损失,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如果这些外部机制不存在,即使我们把这些目标规定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其效果恐怕也是很差的。

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内部控制要达到的目标,但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列示,并没有深入的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认为他们之间没有很重要的制约关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之间存在有机的制约关系。随着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内部控制的目标将会更加多元化,但是,只有把这些目标与核心目标建立起某种相关性,在实施中,才会真正实现这些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