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常常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经常发生的、可迅速地、直接的影响组织日常经营活动的“急性问题”(acuteproblem);另一类是长期存在的、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chronicproblem)。解决急性问题,多是为了维持现状;而要打破现状,就必须解决慢性问题。在各级组织中,大量存在的是慢性问题,但人们往往只注意解决急性问题而忽视解决慢性问题。因为慢性问题是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人们对于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以至于适应了它的水平,不可能发现或者即使是已经发现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由于慢性问题所带来的对企业素质的影响。
所以,传统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和内容都集中在如何防弊上,而这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不够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绝对不可能是维持现状,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生产规模必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扩大或收缩。传统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对象还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资源的管理上,控制内容还停留在保护物质资源的安全上,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随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内容也逐渐扩大和发展。经营型企业存在的维系支柱是企业要盈利、要发展,而要使企业这个系统协调、有序、高效的运作,必须进行控制。“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其系统性和凝聚力;“控”是为了发展,是为了突破现状,企业的发展是在维持和进取中取得的。所以,“内部控制”的含义不应当仅仅限于内部的“约束、限制”。(www.daowen.com)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内部控制从本质来说是为企业的利益服务的,应当是企业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审计行业对它的利用只能建立在它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内部控制的建设是由企业自身来进行的,执行也是由企业来执行的,所以,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的立足点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与企业的实践相吻合,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如果脱离这个基点,就很难保证它的实施存在有效的动力机制。内部控制应当为企业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仅仅限于防弊,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和激励,这也就必须突破传统内部控制理论“单纯控制”的概念,或者说必须实现由“消极控制”向“积极控制”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