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0年,上海市林业系统共有19项科技项目(成果)获得部、市级奖项,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2个;有11项科技项目获得市委办局级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
【名优花卉良种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项目引进10种世界著名切花共215个品种,通过筛选试种和综合性考察分析,从中选出了适合国内种植且深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83个。经过对83个新品种本土生长特性、栽培要求及技术、种苗(球)繁殖途径的系统研究,建立了相应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栽培管理、种苗(球)繁殖、花期控制、质量保障、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这些新品种均属国内首次引种成功,且花色艳丽、花姿优美、长势茂盛、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所繁殖的种苗(球)由于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部分出口国外。对该项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认为:该成果在花卉良种引种栽培领域属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唐菖蒲种球繁育成果在唐菖蒲栽培区域确定方面、满天星综合技术成果、百合花鳞茎变温处理新技术成果和鲜切花种苗(球)质量标准成果均属国内首创。
项目引进优良品种和研究成功的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上海及全国大多数省市推广应用。至2000年,已在云南、江苏、安徽、福建、辽宁等省市推广10 579亩,生产鲜花54 998万支、满天星花370 776千克、种球1 677万只、种苗3 285万支,合计总产值达19 747万元。香石竹、满天星、百合优质种苗(球)及鲜花高产栽培技术还被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为“九五”期间“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的技术依托单位。
该项目成果获得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完成单位: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上海市林业站)。
主要完成人员:叶增基、蔡友铭、龚振德、池坚、黄雪龙、潘士华、张斌、林大为、朱建华、钮慧娟、顾海燕、俞爱军、丁建华、衡辉、朱汉高。
【植物新品种“培忠杉”(东方杉)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培忠杉(Taxodiomera peizhongii),商品名为“东方杉”。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林木育种专家叶培忠教授,通过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与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杂交选育而成的后代,为属间杂交种。在上海栽植30多年,因“远缘杂交不亲和”而不结籽,成年树无性繁殖困难,成为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该项目成果通过不同无性繁育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东方杉扦插繁育技术体系,并以幼化技术为突破口,围绕枝条幼化、插穗选择、扦插季节、基质配制与配比、激素处理、苗床基质温度调控、大棚空气温湿度控制、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攻克了属间杂交种后代成年树无性繁殖率低的难题,扦插成苗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至76.3%。同时,通过对东方杉的耐水湿与盐碱测定和机理研究等,证实东方杉具有耐水湿、耐盐碱、速生、景观效果好等优良特性,尤其在土壤含盐量3.9‰、p H8.6、常年淹水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为东方杉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市林业总站等单位植物新品种权和林木良种证,2007年获得美国商标和专利局授予的植物专利。2009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上海东方杉基地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同年,苗木数量扩繁到230万株,苗木产值6 222.5万元。在江西、安徽等12省(市)进行区域试验,在苏、浙、沪地区示范推广面积达113.2公顷,实现利润455万元,推广前景良好。
该项目成果获得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完成单位:上海市林业总站。
主要完成人员:朱建华、陈裕鹏、尹中明、沈烈英、俞平高、惠晓萍、叶增基、竺唯杰、张建军、韩玉洁、吴文、尹勤、王剑敏、姚惠明、苏恩平。
【杂交墨杉的种质特征与生态价值研究】
杂交墨杉〔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上海20世纪70年代从南京引进的半常绿高大乔木类树种,经过近30年的引种、繁殖、试种,证明该树种在上海极具推广潜力。项目主要研究了该树种的种质特征、资源状况、绿化造林用途及适宜栽种区域以及树种的栽培、造林技术。通过对杂交墨杉在上海的引种、栽培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该树种在上海地区的资源状况、生境及生长情况,证实在川沙林场所营造的杂交墨杉林是世界上最大的该树种试验林。总结和研究出了一套杂交墨杉的栽培、造林技术和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工作证实,杂交墨杉在上海各种典型的生态立地条件下均能良好生长,是一种在上海极为适生的优质绿化造林树种,适用于盐碱地绿化、沼泽低洼地绿化、江河堤岸绿化、园林景观及厂区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具有重大开发应用前景。
该项目成果获得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单位:上海市林业站。
主要完成人员:叶增基、张建军、潘士华、朱建华、钮慧娟、竺唯杰、徐菊英。(www.daowen.com)
【香石竹遗传研究和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开发】
该项目针对香石竹花卉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对香石竹新品种选育开展技术攻关,收集了广泛分布于新疆地区的石竹属野生资源,共有11个种2个变种,发现香石竹的野生种,并进行引种驯化和设施栽培,建立资源标本档案库。从国外引进香石竹栽培品种233个。通过筛选,选出适合国内栽培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42个。并通过二次创新,开发“三圃法”育苗技术,培育国产壮苗,建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施良种良法。至2005年,合计生产推广香石竹优质种苗3 270万株,推广香石竹高产栽培面积362.33公顷。用RAPD标记技术对部分石竹属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并对新疆野生石竹核糖体DNA的ITS序列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创造和建立了香石竹常规育种的工作规程,按此规程已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香石竹育种体系。在国内率先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石竹切花新品种,在上海的气候条件下可露地栽培,四季开花,能耐-7℃的低温。项目的实施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强、实施和运作机制科学以及经济效益明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香石竹优良品种产值达14 070万元,为花农增收1 000多万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石竹新品种的育成,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对新品种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该项目成果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单位:上海市林业总站。
主要完成人员:蔡友铭、戴咏梅、林大为、池坚、孙强、黄雪龙、陈英、顾梅俏、衡辉、吴瑾。
【上海市林业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该项目首次系统完成上海林业有害生物名录,鉴定林业有害生物1 500种;首次完成上海林业病虫数据库,收录672种图文资料;建立完善的上海林业病虫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对50种重大病虫进行实时监测;首次系统研究了杨小舟蛾等20种上海林业主要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对于有的种类的研究属于国内首次;形成桃潜叶蛾、双条杉天牛等上海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无公害综合配套防治技术,包括应用引诱剂、释放肿腿蜂、使用高效低毒药剂等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技术,控制了其在上海地区的成灾危害;开发了松墨天牛补充营养阶段引诱剂,并在上海、江苏和安徽等地推广应用,林间诱捕效果良好;发明松材线虫Taq Man-MGB实时荧光检测技术(专利号:ZL 2005 1 0026710.2),检测时间从7~8小时缩短至1小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出版《上海林业病虫》专著1本。项目技术成果在全市经济林和生态林推广应用16.67万公顷次,获得了1.01亿元经济效益,同时创造了相当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完成单位: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2009年,项目成果获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员:王焱、叶建仁、沈烈英、马凤林、何翠娟、季镭、吴时英、吴小芹、郝德君、王冬升。
表10-1 1978—2010年上海林业系统科研课题获部、市级奖项情况表
续 表
表10-2 1978—2010年上海林业系统科研课题获市委办局奖项情况表
续 表
说明:
1.统计口径为报送(推荐)条线为市林业系统或者获奖的是第一完成单位。
2.部分直属单位参与外系统科研项目,以第二完成单位及2010年以后获得的奖项,未列入统计范畴。
3.资料来源于市绿化市容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