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后,上海市逐步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1991年10月,上海建立金山三岛保护区。1998年,市农业局编制《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规划》,对崇明东滩保护区、佘山森林公园、九段沙湿地保护区、南汇东滩等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体系和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等进行规划。同年,崇明东滩保护区成立。2001年,在完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市农业局编制《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50),提出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栖息地保护建设为基础,以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管理体系为保障措施,促进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绝对保留上海现存的自然生境,有效保育退化的自然生境,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等原则,并分三个阶段分别提出建设目标。总体规划对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02年4月,上海在城市湿地保护的重点、敏感、脆弱区域相继建立金山三岛保护区、崇明东滩保护区、九段沙湿地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并依法实施保护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在保护区内开展其他相关活动或者建设有关设施需办理相应的行政许可手续,保护区范围、划区的调整需上报保护区主管部门,通过专家评审等审批程序。同年,市农林局下发《关于做好本市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分布区保护标志设置工作的通知》《上海市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分布区保护标志牌分布安排》《上海市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分布区保护标志牌主要内容》。
自2004年3月起,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委托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开展崇明东滩保护区鸟类栖息地现状评价研究工作。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评估,形成《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鸟类栖息地现状评价报告》,并于2006年1月通过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和市环保局等单位有关专家评审。通过栖息地评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变化、分析不同湿地鸟类群落的变化趋势以及外来植物入侵对鸟类群落的影响,为保护区的持续管理积累丰富、翔实的基础数据资料。项目研究成果在编制保护区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区域范围和功能区划战略调整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也为市政府可持续利用崇明东滩湿地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06年,上海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调查,郊区各区县共上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41块。2007—2009年,上海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调查与评估,对市郊10个区县总面积近2万公顷的45块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中林地型栖息地25个、湖泊水库型栖息地10个、滩涂湿地栖息地10个)进行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评价,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指数模型计算,获得各栖息地综合得分,了解这些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定量评估、排序其保护价值。提出将较好级别的宝山区宝钢水库、罗泾水源涵养林,崇明县长兴岛周缘、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奉贤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申隆生态园,嘉定区浏岛,金山区99塘,闵行区华漕镇苏州河水源涵养林,南汇区东海农场、芦潮港五七农场,浦东新区三岔港生态林,青浦区练塘浦南林片、淀山湖区(大葑漾、元荡、汪洋荡、淀山湖、大莲湖),松江区天马山等16块栖息地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予以优先保护;将一般级别的宝山区顾村外环林带(顾村公园),崇明县北湖,金山区玉兰园,南汇区南汇嘴观海公园、东海大桥两侧,浦东新区金家村生态林等列为需要关注的栖息地,为市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全市潜在重要栖息地的分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等信息,为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07年9月25日,市林业局和南汇区政府联合召开会议宣布南汇东滩禁猎区成立,这是上海划建的第一个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区位于南汇区东南角,东临东海,西至两港大道—南芦公路,南濒杭州湾,北至浦东与南汇交界处。长40.3千米,宽2.8~4.9千米,总面积122.5平方千米,约占南汇区总面积的17.8%,以保护雁鸭类和鸻鹬类等野生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为主。禁猎区域内滩涂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记录到野生鸟类有190多种,包括上海首次发现的白鹤、小滨鹬等4种鸟类,其中黄嘴白鹭、三趾鹬等水鸟的单次记录数量超过世界水鸟种群数量的1%。中华蟾蜍、虎纹蛙、红点锦蛇、黑眉锦蛇和短尾蝮蛇等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南汇东滩禁猎区分布密度为上海地区最高。禁猎区的建立为该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对非法偷猎行为起到震慑和遏制作用。
2009年,选择滨江森林公园开展鸟类投食招引示范研究,在公园绿地中建立系统的食物投放机制,改善公园绿地栖息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公园绿地内鸟类多样性水平。崇明东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和青浦淀山湖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崇明、奉贤、浦东和松江等区县的濒危物种恢复和放归实验基地相继建成。
至2010年,全市建立和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有22处,其中自然保护区(禁猎区)5处、重要湿地5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12处。上海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有3种类型:林地型栖息地、湖泊水库型栖息地和滩涂湿地型栖息地,其中滩涂湿地型栖息地是上海地区野生动物典型的栖息地。栖息地分布于崇明、松江、青浦、浦东新区、宝山、嘉定、金山、南汇、奉贤等区县,保护和规划面积共33.93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有猛禽、鸣禽等鸟类,黑脸琵鹭、雁鸭类、鸻鹬类水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水獭、虎纹蛙、蛇类,华南兔、刺猬、貉、獾等国家和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共竖立宣传警示牌71块,加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管理和宣传。全市受保护和管理的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重要湿地面积约占上海国土面积(包括陆地、近海及海岸湿地)的35.03%,使全市约22%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较好保护和管理,全市基础生态空间保持稳固发展。
表3-2 2010年上海市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情况表
续 表
说明:资料来源:(1)市绿化市容局《2010上海市绿化市容(林业·城管执法)年鉴》。其中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1991年10月5日,市政府批准建立金山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1993年6月5日,市政府批准建立上海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2)市绿化市容局《2016上海市绿化市容年鉴》。(3)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
1954、1995年,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先后成立,成为上海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机构。
上海动物园 1954年西郊公园成立,1980年更名为上海动物园,总面积73.26公顷,其中绿地47.7公顷,占65.11%。园内树木以常绿、落叶乔木和花灌木为主,尤以草坪地被植物丰富见长。在种植上结合动物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选择树种,同时种植一些能作为动物饲料的树种。1978年,动物园建立动物繁殖场,面积3.7公顷。同年起,亚洲象“版纳”每隔4年产下1胎。1978—1995年,动物园陆续有80余种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首次成功繁殖,其中扬子鳄、赤斑羚、南美貘、卷尾浣熊、西班牙山羊、琵嘴鹭、水豚、白鹮等为国内首次获得繁殖成功,白鹳是世界首次获得繁殖成功。1982年,扬子鳄繁殖研究获市政府颁发的三等奖。同年,从西藏林芝收集到7只野生赤斑羚并开始饲养,1984年,首次繁殖成功。其间,动物园在青海、西藏等地设立动物收集点,收集到的动物主要有岩羊、白唇鹿、雪豹、兔狲、牦牛、羚羊、赤斑羚、西藏猕猴等。动物园与横滨、大阪、旧金山、大马尼拉市、鹿特丹、安特卫普、巴塞罗那市、圣地亚哥、布达佩斯、新加坡等国际友好城市动物园和瑞典斯康森动物园交换动物70余种、238只。至1993年,动物园共繁殖186只鹈鹕,形成种群。1994年,野生动物数量达516种、共3 792只,其中鱼类28种、288尾,两栖、爬行类66种、651只,鸟类271种、2 359只,兽类151种、494只。199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华南虎保护协调委员会成立,确定上海动物园为主任单位,并成立珍稀濒危物种华南虎专家组,为全国华南虎种群持续增长及科学保护提供技术指导。1995—2010年,陆续有30种野生动物在园内首次成功繁殖,主要有大猩猩、美洲豹、白头叶猴、马来熊、豺、沙丘鹤、蟒蛇、白臀长尾猴、白额卷尾猴、赤掌柽柳猴、黑吼猴、倭狨、棉冠狨、普通狨、巴西狼、低地水牛、扫尾袋貂、羊驼、水羚、大羚羊、黑蜘蛛猴、黑白疣猴、黑白狐猴、赤猴、绿猴、豪猪、斑嘴环企鹅。1996年,动物园共繁殖兽类35种、75只,鸟类39种、276羽,鱼类和两栖、爬行类19种、909尾,其中40多头(只)为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版纳”产下第6胎,创全国动物园亚洲象繁殖新纪录;马来熊首次繁殖成功,先后连产3仔,全部由人工哺乳喂养成活;作客东瀛的金丝猴顺产1仔;新生红斑羚6只、鹈鹕20只;繁殖长颈鹿、河马、金毛扭角羚牛、白臀鹿各1头,东北虎、斑马、金钱豹、黑叶猴、丹顶鹤、白枕鹤各2只,另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5只。同年,兽医院建立,先后为难产的狮尾猴成功施行剖腹产手术、用B超早期确诊病猴身患肝腹水、以保温病房抢救成活1只幼旋角羚羊和1只患出血性腹泻的长角羚羊。动物园先后为国内170多家动物园繁殖提供红斑羚和鹈鹕。1997年1月,动物园首个华南虎基因库建立,成功抢救成活患“犬瘟热”的11只老虎。该年,动物园大熊猫繁殖技术、红斑羚种群繁殖技术研究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001年,华南虎种群复壮和基因库建立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3年,动物园共繁殖100余只华南虎。同年12月31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向动物园赠送2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野牦牛。该年动物园为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虎的保护行动纲要”提供4只华南虎参加野外放归实验研究。为使野生动物更好地繁衍生息,动物园新建和改造一批动物场馆,通过视觉无障碍、展区生态化手段,为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态家园。2008年2月17日,大猩猩阿斯特拉顺利分娩,产下1只雄性小大猩猩,实现大猩猩在公园内首次成功繁殖。同年,公园进行亚洲象、金丝猴、华南虎等49批次交换血缘工作,首次从国外引进2只幼体亚洲象,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管理和复壮工作。繁育动物56种、227头(羽)。2009年9月28日,为支持和庆祝上海世博会举办,塞舌尔政府赠送给动物园1对亚达伯拉象龟,象龟年龄约35岁。亚达伯拉象龟是世界上最大、最长寿的陆龟之一,最长寿命超过200年。2010年,动物园养殖国家一级或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动物63种、397只,国家二级或CITES公约附录Ⅱ保护动物126种、1 161只。主要有虎、豹、狮、亚洲象、野马、野驴、羚牛、长颈鹿、梅花鹿、赤斑羚、大熊猫、小熊猫、猩猩、长臂猿、金丝猴、叶猴、猕猴、鹤、东方白鹳、斑嘴鹈鹕、天鹅、鸵鸟、锦鸡、鸳鸯、鹦鹉等。至2010年,动物园共成功繁育20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建立40多个稳定种群,其中华南虎、红斑羚、斑嘴鹈鹕种群数量分别为25只、22只、23只,成为国内动物园人工驯养的最大种群。
上海野生动物园 1995年成立,是由市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的中国首座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占地153公顷,其中绿地71公顷。野生动物以放养为主,辅以散养与圈养。园内地形起伏,水体遍及各处。根据各类动物生活习性和动物原产地自然环境种植相应的树种,并按照动物习性或疏或密、高低相间仿造动植物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水体、植物与作为主体的动物相适应,让游人有一种“体验野性,回归自然”的感觉。1996年,全园共有动物128种、4 691只(不包括广场鸽),其中灵长类9种、191只,食肉类13种、124只,食草类29种、490只,鸟类74种、3 867只,啮齿类1种、8只,有袋类2种、11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4种、493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2种、1 022只;进口动物30种、375只。1997年和1998年,分别繁殖各类珍稀动物33种、358只(头)和44种、557只(头)。2000年8月,国内首次人工孵化火烈鸟在野生动物园获得成功。园内饲养展出动物165种、6 700多只(头)。2001年,野生动物园投资1 500万元,引进白虎、白狮等14种、214头珍稀动物,增设国内最长的600米保护野生动物科普长廊。2004年3月,野生动物园非洲长颈鹿、蓝角马、大羚羊、南美松鼠猴和亚洲东北虎等6种、34头(只)珍稀动物移居秦岭野生动物园。2006年,野生动物园饲养国家一级或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动物30种、540只(头),国家二级或CITES公约附录Ⅱ保护动物34种、965只。至2010年年底,野生动物园成功繁殖国家重点保护和CITES公约保护珍稀濒危动物84种、5 222只。海南坡鹿异地饲养繁殖和金丝猴、金毛羚牛大量繁殖成功。猎豹繁殖成活40头,单园繁殖成活数量和人工哺育成活率66.7%,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野生动物园拥有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和珍稀动物191种、10 166只。其中养殖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和CITES公约附录Ⅰ、附录Ⅱ保护动物103种、3 000余只,有中国特产的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等,也有来自国外的长颈鹿、斑马、羚羊、白犀牛、猎豹等。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坡鹿、火烈鸟、猎豹、节尾狐猴、松鼠猴、大天鹅、黑天鹅、黑颈鹤、丹顶鹤、蓝角马、斑马、斑狐猴、扬子鳄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在国内野生动物园中名列前茅,中国特有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在世界野生动物园中居首位。野生动物园金丝猴、猎豹、节尾狐猴等是国内动物园中最大的人工种群。
【野生植物迁地保护】
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上海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先后成立,成为上海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机构。(www.daowen.com)
上海植物园 1974年起筹建,1978年对外开放。初期规划建设面积69公顷,后扩建至81.86公顷。1974—1995年,植物园主要从事观赏植物的引种,以收集华东地区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国内外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开展大量的引种驯化工作。通过种子播种、直接采集野生小苗和建立引种基地、收集较大规格野生苗等途径,从国内外引入露地木本植物种子、苗木、枝条共14 877号。至1986年,200多种生长在长白山、神农架、峨眉山、海南岛、西双版纳以及人迹罕至的贡嘎山等地的野生优良树种引种成功,其中推广应用的有四川的梓叶槭、衡山的罗浮槭、江西的黄樟等20余种。至1995年,引入保存的1 541种(包括变种)生长良好,其中推荐应用的园林树木45种,主要有猴樟、红果榆、墨西哥落羽杉、大籽猕猴桃、海岸松、亮叶蜡梅、豪猪刺、琴叶榕、梾木等。在收集到的9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露地木本植物有6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水杉、秃杉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伯乐树、夏腊梅、普陀鹅耳枥、连香树、天目铁木等24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梓树槭、羊角槭、领春木、天目木兰、黄山木兰、银鹊树等41种。1995年后,随着上海绿化大发展,植物园开展国外新优植物、国内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共收集国内外植物912种(含品种)。其中引种乔灌木绿化植物798种,分属79科、237属;从西欧、北美地区引种505种,国内引种20种;其中常绿乔木42种、常绿灌木303种,落叶乔木120种、落叶灌木333种,引种宿根花卉植物114种。通过引种、筛选和推广,上海地区适生露地植物突破了1 000种,丰富了上海地区绿化的植物资源。1995—2000年,植物园开展专类引种收集,收集小灌木类100余种,经过试种筛选和实验室抗热性测定,选择62种(含部分品种)作为引种成功的上海地区适生小灌木种类,其中匍枝亮叶忍冬、地中海荚蒾、金叶大花六道木等新优品种,经过10余年试种,适应上海气候土壤条件,成为冬日观花佳木。从法国引进的金叶大花六道木,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量应用于绿化建设。从荷兰引进的匍枝亮叶忍冬,在上海延中绿地(近金陵中路)种植后,成片覆盖,郁郁葱葱,成为匍匐生长的木本地被植物中的佼佼者。收集铁线莲属野生种及园艺种41个,进行适地性栽培和选育。开展行道树新品种选育繁殖,提出13种行道树新树种。进行荚蒾属植物的引种选育,筛选出布克荚蒾、欧洲雪球荚蒾等8种抗性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可在上海地区推广应用。以藤蔓植物为重点,引进繁育和推广应用新优阳台植物18种,其他15个类别植物百余种。从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地引进观赏草156种(含品种),进行扩繁试验,其中矮蒲苇、玫瑰蒲苇、蒲苇、细叶芒、斑叶芒、花叶芒、克莱因芒、金叶苔草、柳枝稷、血草等成为花境和景观绿化中的新优观赏草。收集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多花性仙人掌科植物210余种。2000年后,植物园从国外收集仙人掌与多肉植物、观赏凤梨以及热带兰花达2 500多个品种。收集热带兰花50属、600种(含品种)。收集凤梨科植物34属和10个属间杂交类型共1 150多个种及品种,成为国内最大的观赏凤梨品种收集资源库之一。2009年引种茶花新优种及品种近200个。从国内收集山茶属原种(主要为连蕊茶组资源)近20种,传统茶花品种60余种。杜鹃园中增加2 000余枝各类杜鹃花科原种杜鹃20种,杜鹃花品种70余个;山茶花品种增加到145个,山茶科原种增加5种,扩大了地栽杜鹃花、山茶花的品种数量。植物园引入保存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望天树,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鹿角蕨,三级保护植物海南龙血树、绛香黄檀等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植物园为辰山植物园提供观赏凤梨近1 000种3 500余株。至2010年,收集保留的多肉植物种类近2 000种,其中原种、变种及变型的1 600个,栽培品种30余科约400个。植物园栽培繁殖技术日臻完善,促进了植物引种成果推广。
上海辰山植物园 2010年4月26日向社会试开园,2011年1月20日正式开园,是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项目,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收集植物种类最多的一座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辰山植物园占地面积207.63公顷,由绿环、山体和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植物展示区构成三大空间,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序列,分为中心植物专类园区、原生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4个功能区,以及富有特色的盲人植物园、儿童植物园。园内建有沉床花园、华东区系园、岩石草药园、水生植物园、旱生植物园、月季园、桂花园等26个专类园。还建有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珍奇植物馆等展览温室,面积共1.26万平方米,最高处达21米。辰山植物园属温带亚热带过渡型植物园,以上海本土植物收集为基础,重点为华东区系植物收集、保存与迁地保护,广泛收集国内外珍稀濒危植物、华东地区特有植物、温室植物、旱生植物、药草植物、水生植物、新优观赏植物等专类植物及木兰科、鸢尾属、蔷薇属、樱属、苹果属等专科专属植物近1万种(含品种)。其中五大洲植物区种植与华东气候带相似的世界五大洲植物类群,展示黑海落叶阔叶林、日本温带区系植物林、中国华东区系植物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温带雨林、瓦尔底安雨林、巴西南洋杉林、北美洲西南部针叶林、北美洲东南部温带落叶、常绿林以及马可洛尼常绿阔叶林等,根据植物类属、形态进行群落配置,构建植物“联合国”。外围缓冲区主要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育以及技术开发等科研工作。至2010年,收集展示9 000余种植物。其中华东原生植物逾1 500种,如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鹅耳枥等都是观赏性很强的野生植物,还是较为珍稀的海岛特有植物,对于东海岛屿植物区系的地理演化、区系地位和特有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展览温室共展示植物3 000多种,其中多肉类植物品种、凤梨类植物品种数量为全国之首。珍奇植物馆收集展示在自然界生存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珍稀奇特植物,共1 400多种。
【野生动物重引入和极小种群恢复】
穿山甲放归自然实验 1990年,上海在金山县海堤一洞穴内发现穿山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说明上海地区具备穿山甲生存、繁衍的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1996—1999年,市野保协会、上海动物园和北竿山部队驻军开展穿山甲放归自然实验。此次实验,共收养穿山甲7只,其中1只因患肺炎死亡,其余6只生长情况良好,能主动进食,为放归野外环境奠定了基础。1998年6月25日,在市郊佘山地区,研究人员给2只穿山甲装上无线电发报器后放归自然,并观测了解它们适应自然的情况。同年10月,在佘山地区放养1只穿山甲,该穿山甲生活很有规律,警惕性很高,在山上共换了3次窟,最终在山顶一处坟墓旁找到一个狗獾丢弃的旧巢定居下来。11月,研究人员发现这只穿山甲不再活动,经查找在半山腰小路边发现它的遗体,疑被当地狼狗咬死。佘山地区阔叶林较多,植被丰富,适宜穿山甲生存。1999年,其余3只穿山甲全部放养在佘山地区。经监测,这些善于掘洞的穿山甲放归后非常活跃,山上出现了许多被“一锅端”的白蚁洞,显示放归的穿山甲安然无恙。
扬子鳄重引入崇明东滩湿地 2006年,上海市林业部门协助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召开上海崇明东滩扬子鳄重引入研讨会(扬子鳄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推进全国15个濒危物种的拯救计划和《中国扬子鳄保护行动计划》的落实,来自国内外近30位扬子鳄保护专家与会研讨。2007年,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扬子鳄重引入崇明东滩进行科学研究,责成市林业局加强项目后续监管。通过项目实施,在崇明东滩湿地建立有效的、长期生存的扬子鳄野生种群,使国内现有扬子鳄野生种群扩展至更大的区域,增强其种群的生存能力。同年6月,上海从浙江长兴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引入6条扬子鳄到崇明东滩湿地,开展全面监测和研究。2008年10月,发现放归的扬子鳄已经筑巢产卵,观察到16条幼鳄在靠近岸边的芦苇丛的水里。2009年5月,专家评审会认为扬子鳄重引入项目已经达到项目立项目的。2010年7月,市林业局宣布扬子鳄重引入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已经成为野生扬子鳄重要栖息地,要求加强扬子鳄栖息地和现有野生扬子鳄(成体和幼体)保护管理工作,确保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野生种群。至2010年,成年扬子鳄成功在野外渡过3个冬季,自然孵化的扬子鳄幼体成功渡过2个冬季,基本适应上海天气状况和自然状况;成年扬子鳄可以在野外自然取食、挖掘洞穴、冬眠越冬、繁殖交配、孵化幼体,完成完整的生命周期;掌握重引入成年扬子鳄野外活动规律、领域面积和栖息地选择特征等。
獐重引入和培育繁殖 20世纪初,獐绝迹于上海(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3月,为了在上海地区建立可自我繁殖、稳定的獐野生种群,恢复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实现该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在市林业局、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和华东师范大学支持下,浦东新区绿化署从浙江引入21只成年獐,在浦东新区外环绿带的华夏公园内辟出一块5 400平方米、有天然水系和丰富植被的林地,开展“獐的重引入试点种群的建立”研究。经过两年培育,獐群已经适应上海气候等自然条件并成功繁殖。2009年,为了让獐进一步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浦东新区绿化署先后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和松江生态公益林等地进行獐的放养和野化训练,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6月5日,在南汇东滩举行獐野外放养活动,6只来自华夏公园繁育的獐在南汇东滩禁猎区内被野放,其中3只戴上装有定位器的项圈,实施24小时跟踪监测,实时掌握獐的活动状况。同年,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放养和野化训练的12只獐开始自然繁殖,幼獐给游客带来不小的惊喜,被亲切地称为“世博小獐”。为了科学地监测和野化獐,科研人员在进行体征测量和个体标记的同时,为野放的獐佩带先进的无线电项圈实施定位跟踪监测,对獐在公园大型人工生境中的家域定位、活动节律、食性组成及其对植被、水质、物种多样性等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和人为干扰对其的响应等进行科学研究。至2010年,在浦东新区华夏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松江外环绿带和南汇东滩禁猎区内生活着祖孙三代约90头獐。
狗獾种群恢复 2007年,上海启动“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调查显示,在奉贤西渡和庄行,松江南门、塔港、佘山,嘉定黄渡等地发现野生狗獾活动的痕迹,上海地区野生狗獾的数量已不足25只。狗獾是上海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也是上海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恢复上海地区狗獾种群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市野保站、华东师范大学和奉贤区野保站等单位在奉贤泰日镇明星村申亚生态园开展狗獾种群恢复工作。生态园拥有200余公顷生态林,地形高低起伏,植被树种丰富,过去有狗獾在此生存活动。研究人员从杭州、徐州和山东莱芜等地引进24只狗獾,在生态园研究基地为狗獾营造数百平方米的巢穴,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工作。至2010年,在生态园及其周边,人工养殖狗獾数量达30~40只,形成数个狗獾家族群。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
1992年2月国务院批准、3月林业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采取收容救护措施。9月,林业部下发《关于妥善处理非正常来源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通知》,明确获得非正常来源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应当及时送交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是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995年,建立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家组,确定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为全市野生动物救护收容单位,保存有蝴蝶标本6万余枚,收容活体野生动物50余只(条)。1998年,上海野生动物鉴定中心建立,为野生动物救护收容提供物种鉴定和技术支撑。
2001年11月,上海对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中查获的300多只野生动物进行收容救护和妥善处理。
2003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林局、市工商局关于本市严禁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意见》,要求规范没收的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工作,明确对珍稀濒危动物由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负责救护收容,对以经营利用为目的的蛇类、蛙类、鸟类等活体动物及其制品由市农林局指定收容站点予以处理。全年收缴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2 000千克和715件。
2005年,在春季、秋季候鸟迁飞期间开展执法检查中,全市收容救护野生鸟类5种、25只,其中游隼7只、猫头鹰5只、小天鹅1只、鹭5只、夜鹰1只,放生各种野生鸟类27只;收容救护小灵猫4只、猕猴1只、穿山甲1只、猪獾2头;收容处理青蛙1 556千克、蟾蜍788千克、蛇1 922条。
2006年5月29日,市野保站接到市民电话反映,在古北新区玛瑙路瑞仕花园有一只受伤的鹰,不能飞行了,请求救护,该站派员到现场,经鉴定该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角鸮。工作人员取回后,送上海动物园救护。7月14日,市野保站接到物业公司电话,反映在古美一村小区内抓到一只小动物,要求帮助处理,该站派人到现场,经鉴定该动物为蜂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工作人员现场收容后送上海动物园进行救护。8月7日,浦东新区绿化管理署接到市野保站和上海电视台记者电话,反映在浦东凌桥地区有市民抓到一只猴子,希望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收容救护。新区野保站工作人员到现场,经鉴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给予收容救护。该年上海动物园收容救护野生动物11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只。全市收容处理蛇类122条、蛙类活体1 952千克、蟾蜍活体2 900千克。
2007—2010年,全市收容救护野生动物621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0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8只;收容处理蛇类5 067条、蛙类活体5 643千克、蟾蜍活体13 075千克。2010年10月,市野保站接到闸北区上海站警署电话,警署在市长途客运站出入口查获一批鳄鱼,希望市野保站协查。市野保站执法人员经现场查验,所扣11条鳄鱼为暹罗鳄,因无野生动物运输证,属非法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触犯刑法相关规定,市野保站当即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鳄鱼移送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收容救护。同年,上海动物园收容救护野生动物115批次、1 500余只(条),种类近70种,其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林政执法中收缴的达62批次,占54%;社会单位和个人送交的53批次,占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