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自媒体的本质:深度解析

网络自媒体的本质:深度解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自媒体的强大效应,一个很好的体现就是在有效的表达与传达之下,个体人格发出的信息能够凝聚相关与类似兴趣群体,从而达到形成主题性心理社区也就是接近主题社会群体的效果。这是从个人主义的开放式表达为开始,而以集体主义的凝聚为结果,是自媒体神奇的地方。

网络自媒体的本质:深度解析

我曾经与一位创业者筹划一档基于虚拟技术的换位脱口秀,如果它在视频网站上问世,这将是我自己打造的一档自媒体:选题逼近热点,形态以对辩形成焦点,换位思考是这个节目的一大特点,而虚拟技术所塑造的另外一个我与真实我的对话脱口秀则是另外一个亮点。重要的是,这个节目的更新将以持续的技术优化为支撑,从而迥然不同于以往用栏目形态的变更作为优化动力的模式。

这是一档我特别希望做的节目,而且是我主导的节目,既没有其他人下的任务,也不是做一档我作为工作岗位被其他人分配的节目。自媒体本质的第一点就是我要做,我要做的内容与我要做的主题,甚至我要做的风格。这对于我这样与传统媒体节目合作过的人来说就有格外突出的感受。传统媒体的本质就是他媒体,就是他们要做、他们要求做、他们审核、他们掌握标准,甚至他们写手本、他们在耳麦中提示台词的媒体内容。在人格意义上,他媒体是异化的媒体,因此他媒体不能代表我希望发出的真实声音,不排斥也有一些是“我”喜欢的节目形态,但异化的成分明显要高得多。

那么,是不是我随意地表达都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自媒体?也不是的,因为媒体表达还是有一定的规则与技能,就如唱歌,纯粹朴素的唱腔还是很难获得太多的喝彩,因此适度掌握媒体表达的技能与经验很有必要。这也是为何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传播度大的自媒体实际上是专业或者业余媒体人的自媒体,这受益于他们掌握了媒体表达中的很多技巧,而且他们也更自觉地去探索自己媒体表达的特色。那么,是不是说草根自媒体就没有机会呢?不是的,草根自媒体也完全有可能打破常规的媒体技能,而有特别的表现,但是相比较而论还是应该掌握其背后的规律,从而增强自媒体影响力的持续度。

网络自媒体的强大效应,一个很好的体现就是在有效的表达与传达之下,个体人格发出的信息能够凝聚相关与类似兴趣群体,从而达到形成主题性心理社区也就是接近主题社会群体的效果。与客观社群不同,主观社群往往让人形成真实的社会聚集,从而从自媒体主体的角度能感受到自己人格影响力的放大,而从参与者来说能感受到自己部分意愿被表达的感受。这是从个人主义的开放式表达为开始,而以集体主义的凝聚为结果,是自媒体神奇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舆论越来越接近于民意本身,而不再是媒体相对异化的声音。当然,保持这样的社群存在需要挖掘媒体内容的互动性与针对性,重要的是有凝聚力的自媒体才有了群体意思表达机制的价值。

一个60后在24岁的时候第一次上网,我是中国最早拥有邮箱的几千个人之一,最早的那个邮址叫chinapac,1991年的时候我就用了chinapac,但是一年发了没超过三封邮件。不知道往哪儿发,不知道谁用这个,我跟其他人说,其他人说什么玩意。我把chinapac印在我的名片上,他们说这是什么玩意,我说这叫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多大,在什么地方,没见过,所以人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1994年那个时候,有网站的公司好前卫。(www.daowen.com)

张朝阳刚刚回国的时候是一家美国网站互联安全的中国区总经理,跑来找我说,袁总我们上面没什么信息,你们是做调查的,给我们弄点信息。我送给他报告,没要他钱,叫作中国186个地级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他还卖了一点钱,这是最早的网络生意了。过了一年以后,他开始创立搜狐

70后大概20岁上网,毕业的时候上网。但是,80后平均是14岁上网,90后平均是10岁上网,00后平均是6岁到7岁上网,10后现在平均是2.5~3.5岁上网。你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呢?在人生不同阶段开始上网是很不一样的,一个24岁上网的人,老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定了,这时候互联网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工具,可以搜集信息、看看新闻,但是本质上不会对他有很大的改变。我记得2014年7月郑州夏季亚布力会议的时候,联想杨元庆还说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它只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它也就是一个工具。当他发表这样一个观点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60后的观点,认为世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它就好好在那了,有了互联网当然好一点了,甚至变得坏一点了,比如孩子玩电脑游戏沉迷了。到2014年9月的时候,杨元庆开微博了,而且把开微博当成是一件很大的事,还做了一个公关活动,但是2014年很多人都开始不玩微博了。你可以看到在进入互联网不同周期的时候,人们反应模式的差异。

互联网没有老人,只有懒人。我见到我的同事、创业者,还有年轻的80后、90后的小朋友,就鼓励他们说,互联网的东西哪波都不要落下,计算人的网络年龄的时候不是按生理年龄计算的,而是按你玩互联网哪一波的东西来计算的。更小的朋友00后、10后,他们根本不会说有没有玩微信,人家问你玩的手游叫什么,你说出来游戏名,他立马就知道了这是上一波玩的还是时下热的。这有点像上海的FM101的小凡,说请我到他们台与音乐台粉丝做一次互动,考虑到我是60后,就说我们这边放一首老歌给你听听。我说这个歌怎么没听过。他说,对,这是一年以前的歌。妈呀,一年以前年轻人听的歌就是老歌了。我到卡拉OK里一唱,最多唱《两只蝴蝶》,还有《隐形的翅膀》,那是我比较拿手的。但对于90后来说基本上就像在听《驼铃》一样,再老一点的人唱《太阳最红》,好老的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