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群众筹:市场运作的挑战

社群众筹:市场运作的挑战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群众筹项目的普适性在于平行于生活。因为独立的众筹组织不具有原来大企业内聚集的各种人力资源,所以在项目上偏重于市场运作,而不是重资产投资类的科技项目。一位众筹项目发起人干脆直接表示,众筹是一件省时省力卖货的好事。

社群众筹:市场运作的挑战

从大部分已经在运作的众筹项目来看,众筹项目的发起人很多都是第一次创业,众筹项目在实践中事实上充当了创业模拟器的功能。这不是一个成熟的模式,所以在专业投资人和项目方看来,众筹项目所面对的一项挑战就是,好的团队和好的项目是缺少的。

大众创业者对众筹模式的理解是偏颇的,他们往往忘记了企业竞争的残酷性,将众筹模式描绘成一种情怀支撑的价值系统。实际上,众筹模式在社群社交阶段有自己的理想主义特征,但是在导入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足够的理性精神来完成项目的运作。创业最根本的依靠是团队和领投人具备相应的能力。哪怕运作一个极小的项目,失败其实对参与者都会产生伤害,这种伤害是需要防范的,至少需要在心理层面能够接受“创业本来就是成功率偏低的”这样一种观念,把参与一些微小的众筹行业项目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心态准备。

风险投资逻辑不一样,风险投资过滤了99%的商业项目,这也是投资界正在发生的事实。众筹模式则是不管有没有项目、有没有团队,都可以在众筹社群中先留下来,然后在社群中众筹碰撞,将项目落地。对于风险投资的要求来说,这些项目不算什么,不能够成为未来的大企业,比如社区中的包子店,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体系,团队也可以只有几个普通人,但它是有价值的。对于众筹项目而言,只要几个人感到有意义,开个包子店也可以成为众筹项目。

社群众筹项目的普适性在于平行于生活。对于很多普通创业者来说,更多的是创立一种立足社区的小事业。这是现实,未来也将是这样,独立的众筹组织很难孵化出具有顶级竞争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企业。因为独立的众筹组织不具有原来大企业内聚集的各种人力资源,所以在项目上偏重于市场运作,而不是重资产投资类的科技项目。

对于独立社群能否孵化顶级项目,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目前的互联网众筹平台上,很多发起人在对项目没有进行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就去精心包装不成熟的项目,如进行视频宣传、路演推广等。在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时,就开始转向在众筹平台上进行宣传,追求形式上进行的曝光度。

在众筹平台上追求曝光度,与众筹网站本身的特点存在直接的关系,绝大多数团队把众筹看成产品曝光的好时机。通常产品投入市场需要不菲的市场费用,而登陆众筹平台后,不仅能够进行推广和宣传,减少市场营销费用,甚至还能引起投资人、渠道商、媒体的注意。如果是实物类众筹,也许还能在众筹期“卖掉”部分产品,回笼资金。一位众筹项目发起人干脆直接表示,众筹是一件省时省力卖货的好事。

此外,由于众筹的特殊性,很多项目发起人将众筹平台当作验证市场可行性的“法宝”。当产品接近完工时,把产品放到众筹平台上去展示:如果市场反应良好,支持者踊跃,那么便可以快马加鞭进行量产;如果反响平平,则进行调整和进一步修改;即使在众筹平台筹资失败,比起量产后产品卖不出去导致资金链断裂,也要好得多。

众筹变成了检验市场的工具及曝光宣传的重要途径,其原始的资金筹措功能慢慢成了无关紧要的配角要素。就功能来讲,现在的产品众筹模式实际上就提供了一个产品试验场的功能。关于具体能否获得众筹参与者的金融支持,并且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项目,其实众多的众筹发起人也没有把握。更多的众筹参与者将互联网众筹模式看成是营销系统的一部分。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众筹模式现在只是企业运营系统的一部分,在市场中能够为小企业发挥融资功能的价值也很有限。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众筹模式的发展规律在当下没有被很好把握,当市场并没有认同众筹模式的时候,企图用众筹模式来代替创业流程的努力是注定会遇到挫折的。众筹组织的运营逻辑和公司不同,创办独立众筹组织的时候,需要尊重两种模式之间的不同。

一些互联网众筹网站说,这里“可以找到你的第一批死忠用户,他们不会在意你的项目不完美,也不会在意你的项目有瑕疵……他们不会对你抱以偏见,他们热衷于你的项目,给你鼓励、批评、建议”。其实,平台的创办者对于项目能够达到的目标都不是很清楚,这就很难使网络平台获得长足发展。对于商业市场,很多众筹平台的创办人没有理性分析用户的行为。实际上,网络时代的用户只会更挑剔,他们不能容忍众筹市场中粗制滥造的行为,除非众筹项目具有先锋性。

从美国社会的互联网众筹经验来看,美国人参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更多。从教会到居民社区,从童子军到资助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募资和捐款对任何普通民众来说都不陌生。而且,对艺术创意产业有鉴赏能力并愿意付出经济代价的群体不是少数。众筹行为的基础是由喜爱和欣赏产生的认同感,这种众筹模式加强了对手工业和手工文化产品的支持,在现在的网络众筹平台上,说众筹平台支持了手艺人和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正确的。从功能价值上来讲,这些手工业代表了历史和情感,留下的是人们对文化的念想。

但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和众筹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其实不大,华尔街和硅谷投资人并不热衷于用众筹模式解决前沿的项目问题。先锋的科技项目可能在未来也不属于独立的众筹组织,比如一些众筹网站。这些具有未来前景的项目很可能会在大企业的内部众筹平台上实现孵化,而不是在众筹网站上完成。(www.daowen.com)

文化型的项目更加适合众筹。感性世界的产品和故事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更加适合面向大众的众筹活动,这些活动本来就是用户生活的一部分。

在知识型的科技项目中,众筹模式并不是最具竞争能力的模式。在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实都是有缺陷的。一个硬件技术产品很难获得保护,一个在众筹平台上发布的革命性的技术项目产品,先期用户拆开来研究一下,就可能发现其中奥妙。尽管如今除了设计和专利以外,还配有软件算法,但是这些代码也可能会成为后来者复制的对象。现在,一些企业试图利用通过众筹活动建立起来的社区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这说明在人的社区中,致力于人本身的聚集,还是众筹模式的底层逻辑。

笔者认为,微信这样的工具成为线上的人际连接器,而众筹模式落地时则是一种线下的连接器,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模式。企图用一个众筹网站创造未来的想法是不成熟的,因为一个网站的黏度不足以实现高质量用户的长期聚集。即使能够建立一种同愿者的社群,也会被拉到线下,只有基于深度碰撞的人际互动,才能够获得成果、形成团队。

产品型众筹网站无法整合整个价值链,这使得在平台上运行的众筹项目在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众筹方面的价值投资就是最低要保证物有所值,最高要追求物超所值。但由于对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或不善规避,无论是领投人还是跟投人,都有“赔本”的可能。商业世界遵循现实主义的丛林法则,这些赔本的用户很可能会将网站和产品众筹团队带入司法程序,对于创业者来说,对价值链和标准制造流程的把控也成为团队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失去对制造流程的把握,就很难保证产品能够按时发货。项目众筹人具有制造业经验,或找到合适的支持,对于避免发货期延误至关重要。

未来,众筹网站在支持微小项目和小社群公益方面会用拥有自己的优势,毕竟线下的先锋科技的众筹项目需要牵扯大量的时间和人际互动成本,而对于小额众筹的支持简单直接,是有效率的方式。在纽约,人们去百老汇,只需要买一张票,但是要想在华尔街做一个投资人,就是另外的做事逻辑了。现在的数据统计也能印证一些预测。根据Kickstarter统计,截至2014年9月,科技和设计类别中,只有37个项目融资额达到或超过100万美元(占类别总项目比例小于1%)。要获得10万美元融资也不容易,超过10万美元的项目也只有13%。众筹网站更适合一些有吸引力的小微型项目。

在传统的金融领域,人们期待在股票证券的交易场之外,建立一种面向公众的新的资本融集系统。很多金融探索者和创业者想用众筹模式给新创办的企业或者已经成熟的项目进行社会化融资。以股权众筹为例,由于目前股权众筹尚处于初期,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还会给投资增加难度。尽职调查、信息披露、财务审计等都有专业机构在做,但是在传统的模式下,这些领域都存在缺失,投资者如何在事前去考核项目、如何进行投后管理,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投资人和创业者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股权众筹中包含的“所有权”是一件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情,而引入大众参与,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投资人来讲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创业公司来说,一下子来了几百个股东进到自己的股东名册中,他可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应付股东,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专心致志地把公司和产品做好,这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成就了众筹模式,但是不能在每个应用领域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于项目来说,有盈利的,也有不盈利的,区别对待,能够让众筹行业发展得更好。

我们回到众筹模式的本来意义,在大众的理解中,众筹模式和捐助捐赠是有天然联系的,抱着这种做事的方式实际上无法完成共创的众筹构想。也许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众筹模式在支持企业去盈利的探索还是不完整的,没有形成一种普适的和公司一样的制度体系,这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在前文谈及的企业产融结合,其实对于众筹是有意义的,但是模式怎么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有一点是值得担心的,就是众筹组织项目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力问题。这个问题会一直困扰未来众筹组织: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志愿者的效率是自发的;对于企业而言,议事规则的效率也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再好的项目总要落实,这是营利性众筹的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