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文化产业是一项全球性的大生意。文化产业是国家品牌的载体,也是所有产业的工作“母机”。但是,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够将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依赖于完备的经济架构和全球供应网络。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发展能够给互联网众筹模型提供很好的案例分析。
众筹模式的核心在于创造,这是笔者的观点。如果创意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联合不能够带来无中生有、从0到1的价值,那么互联网众筹很可能就是泡沫,引领不了未来的发展。
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研究者林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好莱坞产业生态的研究。她认为,好莱坞的模式是一个完整的协作网络,一个众包模式和众筹模式合二为一的几十万人遍布全球的协作网络。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项目众筹众包运作模型如图3-2所示。
图3-2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项目众筹众包运作模型
好莱坞是全球文化创意工业的重镇。经过100年的发展,才形成了好莱坞的产业格局。这里成长出六大制片公司和四大经纪公司,每年生产超过300亿美元票房的电影。这些大公司们分分合合,形成垄断然后被拆分、被收购或者重组。这里是全球娱乐业的集散地。这是我们在地球另一端看到的好莱坞。
当我们仔细研究好莱坞的大街小巷里的电影企业的时候,就会看到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这100年里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电影从业者和数不清的工作室、小公司,它们在成千上万个“项目”的组织下生生不息、错落有致,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态系统。
既然是生态系统,我们在好莱坞就找不到一个核心的引擎,生态发展意味着在好莱坞拥有产业的一切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协作网络。研究好莱坞的人希望在产业的背后找到推动者,实际上,在早期,好莱坞确实有一些推动者,但是产业形成生态之后,就没有谁会扮演那个强大的动力引擎的角色了,制片厂也不是。
林莉说:“在企业的研究中,我们习惯于看到标准的产品从标准的公司协作网络中被投送到市场中,但是对于创造性的工作,则需要一个全新价值网络来实现。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个高效率的机构运转中产生的力量,这个机构通常通过愿景、使命之类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在一个宏大的战略指导下,完成一个又一个盈利任务。这种高效率的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司。在好莱坞,资源网络早已经超越了公司的边界,优秀的人才不在公司里,而在协作网络里。在这样的协作网络中,每一个人都觉得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公司在工作。”
谁在协同这几十万名电影人呢?林莉的研究认为,“确定项目、组队、完成项目、解散”,这就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项目制流程。精确的需求和供给在好莱坞实现了自动化,整个好莱坞的运转就像是一块精确的瑞士手表。同样,在北京,这样的协作网络也正在构建当中。
以前,资本、出品人、制片人、编剧、场景、特效、设备租赁等电影资源都集中在一起。人们开玩笑说,在洛杉矶,只要15分钟的车程之内,就能找齐剧组里的所有人。这种产业集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分散到全世界各地。一个电影人社交网站(IMDbPro)上有20万个注册用户,这些用户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电影产业的细节分包。
其实,“领英”这样的由企业专业人士和高管组成的职场社交平台,致力于公司之间人与人关系的链接。或者你可以将这样的网站看成职场的社交舞台。但是,亚马逊旗下的这个电影人社交网站更多的是服务于好莱坞的个体专业电影人,而不是公司。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分包体系不是在亲密的熟人之间,几乎有80%的用户可以在强的链接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不超过六度空间中的三度,但是这些人彼此并不相识。
在国内,类似的网络可能只有威客网站——猪八戒网与其有类似之处。威客社交领域还在探索,众包模式是威客网站的主要特点。在好莱坞,能够将所有的电影人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网络或者更多的协作网络。
林莉一直在研究“好莱坞模式”,这位年轻的研究者希望能够在中国电影业中找到一个网络价值的入口,以引领自己所从业的影视企业创立一个类似于电影人社交网站(IMDbPro)的网站。林莉推荐了一篇英文版文章,是《纽约时报》记者亚当·戴维森(Adam Davidson)的文章,其实已经在众包和众筹领域说明了未来经济的主导发展模式。希望翻译的全文能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启示意义。
好莱坞模式带给未来经济的启发
亚当·戴维森(Adam Davidson)(www.daowen.com)
最近我造访了一个电影片场。那是电影开拍第一天,我到现场时,太阳才刚刚升起。但是,已有约150人在一座废弃的办公大楼内忙着搭建当天拍摄的布景。摄制组人员正在铺设电线、架设灯光;电影摄影师和他的团队正在片场一角讨论阳光从百叶窗透射进来的方式;木工们给一部非常逼真的道具电梯进行最后的修饰——我按下按钮耐心等待后才发觉电梯原来是假的。我在现场的身份是“技术顾问”:我曾经报道过这部电影涉及的一些金融事件,因此电影制作方想趁布景期间向我问些问题。但那天绝大部分时候反而是我不停地问他们问题。看着片场的忙碌景象,我很好奇:为什么这里的工作进程如此流畅?这些人以前从未合作过,而当天拍摄的一些场景相当复杂,要求各方默契配合:灯光、化妆、发型、服饰、布景、道具、表演。然而他们没有时间磨合,每个人迅速投入合作,配合天衣无缝。布景设计师向我介绍他把墙漆成几近纯白的色度,如此可以烘托场景气氛;服装设计师对于主角应该穿什么样的凉鞋也要反复斟酌。他们一一向我介绍,却无须向彼此解释。他们刚开始合作,却能神奇地让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
这种商业运行模式有时被称为“好莱坞模式”(Hollywood Model)——确定项目,组建团队,各方只合作到项目完成,最后团队解散。这种短期、以项目为中心的商业运作模式与公司运作模式不同。在公司运作模式中,先期投入资金来建立企业,雇用员工从事长期工作,工作岗位没有截止期限。这些工作往往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但这又不同于优步模式(Uber-style)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即由一人处理、往往一天之内就能完成的极短期业务。
通过好莱坞模式,临时团队通过招募大批技能互补的人员运行大型的复杂项目。这一模式如今已被推广到桥梁搭建、应用软件设计、开办餐厅。不少化妆品公司会设立由审美和技术方面专家组成的临时团队,以开发新产品,再将产品交给雇用长期员工的工厂生产。其实大型制片厂也如此:临时员工负责电影拍摄制作,而长期雇用的专业人员往往负责市场推广和销售。
我们的经济正在大幅转向好莱坞模式。我们当中的更多人会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围绕着以项目为基础的短期团队进行架构,而不是没有时限的长期任务。有许多原因造成了现在这种改变,但是也许理解它的最好方式就是我们已经抵达了一个百年侥幸期的终点、一个经济史上的奇特时刻:提供本质上相同产品的大公司占据着统治地位。竞争主要来自对成本的关注,方法则是把生产变得廉价和更有效率;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在有形资本上进行巨额投资——机器和工厂——然后将这些工厂填满工人,让他们重复进行一些日常工作。非制造企业有着类似的模式:想想那些装满了文职人员、会计及律师的办公楼吧!那个体系随着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开始衰败,首先是在制造业。随后在21世纪初期,在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分崩离析。有着更好的适应性的好莱坞模式出现了,每个新团队都会根据那一特定时间的具体需求进行组建,而且只需要有限的财力保证。
这对管理层和资方无疑是好消息。不过,依我实际观察而言,这对许多员工也是一项出人意料的好制度,尤其是对那些有抢手技能的人而言。问问好莱坞的制片商,他们会证实,经证明能胜任任何工作的可靠技师的人数是有限的。影视项目往往迅速推进,有着严格的截止日期,所以那些重要的员工就在谈判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比方说,化妆师和发型师的报酬比他们在高端沙龙的同行高得多。同样的,置景师也比在更传统的建筑工地工作的木匠和电工赚得多。尽管好莱坞的工作都是短平快的,但这里有着很强的工会传统,维持了高工资,这也是有利因素。国际戏剧舞台工作者联盟728号地方分会(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 Local 728)代表的是洛杉矶地区的影视灯光工作人员。根据它提供的价目表,在大片场,即便是入门级别的电工也能挣到逾35美元的时薪(约合220元人民币)——比全美电工的平均工资水平高出40%以上——而且他们可以在这一报酬的基础上每天工作12小时。
好莱坞模式还给员工带来了另一项好处:每周末的票房成绩提供了关于哪些技能最有价值的新信息。我和一名化妆师讨论了在影视作品中突然出现的“僵尸潮”。她解释道,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一小群僵尸化妆专家从中获利,而其他人也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当然,这种持续不断的信号有时会令人不安,每年都有一些业内员工发现他们的技能没有市场价值。但是总的来说,它肯定比工厂制度更仁慈,因为后者的雇员只能偶尔得到关于自己市场价值的反馈:刚开始工作时、跳槽时、要求涨工资时,或者——糟糕透顶的是——当被解雇时,而且往往是被集体炒鱿鱼。
自动化成为好莱坞的核心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基于项目的好莱坞模式使其不至于有破坏性的影响。有些项目,像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那些充满计算机特效画面的作品,的确是基于将大量资本投注在新技术上,而我们通常会由这些技术联想到制造领域。但多数电影是在逐步采纳新技术,伴随的是各分支的专业人员各自决定采用这些革新。
我最近与一名电影摄影师谈过话。他表示自己颇为担心好莱坞的最新技术——机器人操控摄影机。以《地心引力》(Gravity)为例,其中就用到了智能机器臂装载的摄影机,为片中描绘的那真实得令人目眩的外太空奠定了基础。然而,机器人并没有消灭对传统摄影师的需求,反而明确了摄影师的技能何在。如果一名摄影师的技能仅是掌镜,那他在机器人操作摄影的时代肯定难以觅职。但摄影师的价值在于他的眼力、对影像移动或是令观众陶醉的方法的洞见。(在复杂镜头中帮助摄影机移动的器械助理,则可能需要担心。)
纵观经济,我们将要终结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时代——一个有巨大、笨重且昂贵的机器,并需要大量技术培训才能操作它们的时代——进入人类与机器人合作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机器人不需要复杂的程序语言才知道要做什么,而能理解简单、直接的手势与命令。构成挑战的不是学习操作机器人,而是了解到底需要进行什么工作,然后利用机器人来完成。
好莱坞模式能在当下兴起,很可能并不是巧合,因为美国企业的核心在广义上就是讲述故事。由于自动化以及与许多低薪国家的贸易扩大,美国企业几乎不可能借由提供低价的商品化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竞争,从而获得正常利润。你的公司必须提供让顾客愿意支付溢价的独一无二的额外内容,才可以获得利润。我近期拜访了一间水泥厂,那里的人熟练讲述的故事是,这家采石加预拌的厂子是绿色革命的一环。企业创造并传播附加值的方法与拍摄电影的许多技巧如出一辙:确保产品的所有元素能和谐共处,并传播同样的价值。
好莱坞模式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好事。它显然青睐教育与文化方面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些特质。不过,好莱坞模式的确预示着,新经济的赢家不仅仅是那一小群百分之一,而将是千百万的美国民众。其中有许多人并没有高阶的工程学历,但好奇心、创造力与更多技能会帮助他们与任何受众建立联系。
我们在对好莱坞的资料分析中,已经知道好莱坞模式很可能就是全球未来的组织形态。好莱坞的营销能力是世界一流的,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也是好莱坞产业链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这种协作体系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不是能够快速形成的经济体。
众筹模式是一个全新的协作体,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将自己的模式变成生态型的经济体。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专业力量的迅速组合。创立不像企业的企业,可能是一种常态的经济活动方式。
从全球供应网络来说,因为很多众筹都是基于互联网开展的,而互联网目前欠缺信任基础。为了解决信任难题,保障众筹的推进,应该引入强链接,通过引入信任关系来提升众筹参与群体的信任基础。
如果需要创办一个新的协作组织,导入强链接需要召集人有一定的人脉影响力,或者项目本身具备人脉引爆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强化弱链接,即建立信任体制。此时,你的承诺是什么,让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则是什么,有没有信任,这些都决定了强化欠缺信任基础的弱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