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对口帮扶工作逐步形成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按照这一工作方针,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导下,科学安排援助资金和项目,切实加强全市统筹协调,不断增强前后方互动配合,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一整套“推进有体制、运转有方法、实施有支撑、成效有品牌”的工作方法。
第一,建立健全四大体制机制。一是市领导小组工作体制。成立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分管领导直接督促指导,合作交流办牵头协调,各区县、相关委办局及全市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前后方工作互动机制。在新疆设立前方指挥部,在其他对口地区设立援派干部联络组,建立前后方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方互相支持配合的职责分工。三是对口帮扶联席会议机制。两地领导定期互访交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两地联席会议。四是对口帮扶工作例会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例会。
第二,探索形成三大援助方法。一是增强内生动力与发挥上海优势相结合。项目安排上,注重提升当地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发挥上海在市场、技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优势。二是共性需求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根据不同对口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对口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www.daowen.com)
第三,强化夯实六大制度支撑。一是规划体系。编制对口帮扶五年规划,分地区制定相关工作规划,帮助对口地区编制专业规划。二是资金管理。按照中央要求及根据援受双方协商,本市每年拿出不超过上年度本级财政收入的1%,用于开展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三是项目管理。制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四是绩效评价。试点开展援滇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五是监督审计。市审计系统积极开展计算机远程联网审计。六是保障体系。制定援派干部人才“5 +1”保障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