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基本规则:全面解读

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基本规则:全面解读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劳动力流动也有它的基本规则。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用流动也可以,一个幸福之家只要有“三十亩土地一头牛”就够了,由此有了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规则是恋家规则。路径依赖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选择。从国家流动人口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劳动力流动是不是遵循了扎堆规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劳动力的外出,固然有它自身原因,但当大量劳动力外出,则说明此地出现了与俗语相反的结论。

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基本规则:全面解读

清华[15]

很荣幸能站在这个讲台上,首先对今天获奖的几位同仁表示衷心祝贺!

先声明一下,我不会讲“官话”,只会讲民间普通话,如果听不懂还请多多包涵。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基本规则”。

我也是一个劳动力,为此思考着一个问题:劳动力流动是否应该遵循一些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到底包括哪几条?记得在上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的颁奖活动中,我就讲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基本规律——“情理法序”规则。事实上,劳动力流动也有它的基本规则。作为人也好,劳动力也好,我们最想要什么?我想,不外乎一碗白米饭。大家都梦想有一碗米饭,这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流动之原动力。所以有一句话叫“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所以说,流动并不是必然的、希望的。不流动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用流动也可以,一个幸福之家只要有“三十亩土地一头牛”就够了,由此有了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规则是恋家规则。一碗饭可以说是人类幸福之源,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碗饭,并不是始终有、始终足,有时确实有容量限制,由此流动的第二个规则是容量规则。有个成语叫“僧多粥少”,因容量限制,那必然的结果就是需要一些人让出来,那么怎么让?有些会主动让出来,有些则被动让出来,通常流出去的是“能干的或不能干的”两极者,前者为主动,后者为被动。受恋家规则作用、容量规则约束,由于任何人都不愿意离开,故家乡成为劳动力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大家以为在城市竞争最激烈,恰恰相反,农村竞争是最激烈的,无论是就业岗位,还是人与人相聚。农村的竞争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可以用一个“心”字来理解,这个心代表容量,“一个锅里炒黑豆,炒了仨蹦了俩”。“心”的左边是被动流出,流出去就回不来了。“心”的右边是主动流出,流出去还可以回来,甚至被邀请回来。可见,能干的和不能干的都是必须流出去的,前者可以通过流动展示自己才华,后者则是通过流动谋取生存。

第三个是机会规则。被挤出来,属于没有办法,但是他们不怕死。机会是民众最好的选择,大部分研究劳动力的学者认为,流动是冲着赚钱去的,我的研究则认为是冲着机会去的,赚钱是次要的。寻找就业机会是大多数人的梦想,提供就业机会就是城市拓展的良方。哪个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哪个城市就会发展,事实上,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首都圈等就是这样的。打工者是无奈被挤出来的,他们的流动动力来自谋生之本能。

第四个是发展规则,也是实现自己事业腾飞梦想的规则。实际上,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在家里没有饭吃,他们总认为“外而的世界更精彩”、“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出去、见多识广,梦想促使他们主动离开。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机会通常是由少数人把握的,换句话说,抓住创业者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如果把创业者赶走,这个地方就很难有所发展了。长三角、珠三角为什么能够发展好,在于其容忍度强,这是外部拉力。我刚才说一部分人为了发展,抓住机会出去;一部分人为了生存,但并不是为了赚钱,找机会出去。图1、图2展示了不同文化程度的流动比例,越是缺乏知识,出来的人就越多,这部分人是被挤出来的。越有知识的人出来的也多,这部分人是自动流出的。一个是就业,一个是发展,中间是恋家。靠中间恋家的这部分人去发展那肯定是发展不了的。而被动出去的偏爱机会,主动出去的偏重收入,大部分人不是冲着收入出去的,而是冲着机会出去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生存。

第五个规则是挑战规则。实际上人人都爱挑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意味着机会多、收入高、环境好。过去有一个概念叫子承父业,但是农民的孩子不愿意子承父业,城市的孩子也不愿意子承父业,子承父业越来越不现实,现实是我们要接受挑战,善于竞争。

图1 36~45周岁不同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选择倾向

资料来源:2013—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统计数据。

图2 36~45周岁流动人口教育和流动范围对就业收入的影响(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2013—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统计数据。

第六个规则是扎堆规则,也叫就近原则。路径依赖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选择。从国家流动人口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劳动力流动是不是遵循了扎堆规则。从主要流入地看(表1),几个流动人口大省,如四川人流动到哪里?从表1可以看到四川人的主要流入地,其中在本地就业的人约占1/3,到西藏、广东、浙江、重庆的人占28%,加起来约60%,四川人大多到这五个地方。安徽、河南、湖南、山东等五个流动大省,特别是安徽,半数安徽人都在长三角,是长三角的主要民工源。

表1 主要流出地人口流向及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2013—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统计数据。

反过来看流入地(表2),北京、上海基本上是外来人口流入地,北京的外来人口主要来源是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外来人口皖、苏占一半。广州为什么可以发展?因为广州不仅接受了自身30%的人口,还向外流出了70%的人口,深圳的结构与广州类似。

表2 来源地及收入的区域差异

续表

资料来源:2013—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统计数据。

和谐生活是民众的梦想,就业机会的获得是实现和谐生活的基础,就业机会创造来自拥有发展能力者。由此,一个地方能否得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招揽和容纳有发展能力者。有发展能力者,并不是来自域外,每个区域自然就有,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劳动力的外出,固然有它自身原因,但当大量劳动力外出,则说明此地出现了与俗语相反的结论。真的如此吗?我并不这样认为,这就需要决策者从自身管理去寻找问题。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的精神是什么?民众用行动放弃了他们辛苦积攒的20年财富,从零起家,兑现承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决策者尊重了民众心意。在我看来,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让自由思想回到农村,让农民真正或者半真正地成为农地之主”。农民对于土地的期望是有使用权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所有权,能让“财富之母和财富之父”和谐组合就是农民的最大愿望。众所周知,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让财富之母和财富之父组合起来,要将它们真正组合在一起,才是发展的精要。要从40年改革开放中汲取精华,让有担当与有责任的人走上先行者的岗位。这就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思考。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