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我们学习理论,是希望把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的问题和现象了解清楚,然后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我作为一名学者,曾经也很迷茫:我在学生时期努力学习的那些理论,似乎可以把转型中国家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但是按照那样做的效果都很差。比如说国有企业,我知道有问题,但是当其私有化之后发现问题更多。
不仅在转型问题上是这样,发展问题也是一样。我们知道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出现了“大分流”,有一小部分国家变成先进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其他绝大多数则变成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普遍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者是半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始在自己政府的领导下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为了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这一需要,现代经济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发展经济学,主要是想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第一代发展经济学,现在学界把它称为“结构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摆脱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民富、国强: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能够和发达国家一样,这叫民富;希望国家实力和发达国家一样,能够平起平坐,这叫国强。
怎样实现民富、国强?从民富方面来看,必须让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达到和发达国家同等的水平,那么工资收入水平才有可能达到和发达国家一样的水平。如果要让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发达国家一样高,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拥有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现代化,当时是资本密集的大工业。如果不能拥有这些先进的大工业,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去支撑很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国强方面来看,必须有很强的国防实力,而国防实力依靠军事工业,当时的军事工业同样也是先进的资本很密集的大工业。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都想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非常先进的现代化的资本很密集的大工业。但事实上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呢?众所周知,这些大工业很重要,但就是在市场中不能自发发展起来。当时的认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市场失灵,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这种现代化的大工业很难发展起来。为什么市场会失灵呢?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当时都是农业经济国家,继承了很多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价值体系、生活方式,导致出现储蓄率低、缺乏投资意愿、没有现代化思维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结构性”因素造成发展中国家市场失灵,没有办法积累资本,并把资本配置到现代化的大工业中,所以,第一代发展经济学被称为“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所提出的政策处方是:既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失灵,无法由市场配置发展大工业,那么自然必须用政府干预、政府主导的方式去发展现代化的大工业。当时推行的政策,后来一般称之为进口替代战略。这些发展中国家,本来是出口农产品或者自然资源产品和进口现代化的制造业产品的,而现在需要自己生产现代化的制造业产品,因此称为进口替代战略。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我在世界银行工作时,曾经去过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仍然接受这种观点,其实现在国内很多知识分子也看不出这个逻辑推论的缺点,不少还是主张中国应该发展先进的大工业,才能赶得上发达国家。但是,在这样一个进口替代战略政策的引导下,这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状况是什么?开始几年经济会快速增长,但是把现代化大工业建立起来以后,经济效率便非常低,接着就是经济发展停滞,出现各种危机,不仅没有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在扩大。(www.daowen.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追赶成功的非常少,能够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我国台湾地区,另一个是韩国。中国大陆地区可能到2025年左右,会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体。1960年时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时只有13个经济体达到高收入水平,这13个经济体中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国家,如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它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身就很小,或者是石油生产国,另外5个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从这几个少数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它们的发展政策从当时的主流理论来看是错误的。除了与西欧本来就差距不大的国家或者是石油生产国,这些东亚经济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70年代,发展的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小规模制造业,而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大规模、现代化、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当时东亚推行的不是进口替代战略,而是出口导向战略。从结构主义的理论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发展路径,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比较先进,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发展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小规模的、生产力水平低的制造业,怎么可能赶得上发达国家?但事实证明,后来真正赶上的只有这几个国家,结构主义的政策被认为是错误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想方设法追赶发达国家,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民富国强。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在“认识世界”上很有力,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呢?因为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拥有先进的大工业。那些先进的大工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市场失灵,资源没有办法投入相关产业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转型时,计划经济效率为什么那么低?因为政府扭曲干预太多,政府有扭曲、有干预,就会有资源配置错误,效率自然会低。新自由主义和其政策处方“华盛顿共识”认为,计划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好是政府失灵,这个看法很有说服力。但是按照“华盛顿共识”的处方推行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期不一样。实际上,现在少数几个转型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体,都采用了渐进的、双轨的这种当时被认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