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长达40年的发展,回顾起来确实是奇迹。但是对于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我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谜题。固然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可是隔几年就会有一次“中国经济崩溃论”,不仅国际媒体这么讲,还有不少非常有地位的著名经济学家也都认为中国经济维持不下去了、快崩溃了。然而实际上,中国却是过去40年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系统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没有出现过,当其他国家、地区出现危机时,中国还发挥了维持稳定的作用。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东亚经济体原本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得最好的经济体,但是1997年到1998年突然崩溃,当时大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体崩溃以后,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恢复,但是实际上东亚经济体在2000年以后就开始恢复到和危机之前一样的增长速度。当时学界普遍悲观,为什么会判断错误?我想最主要是因为中国发挥了作用,中国人民币没有贬值,成为东亚在发生危机时一个安定的锚,并且在其他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还维持了8%的增长率,有效拉动了周边经济体的增长。
再有一例就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来势汹汹,与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导致整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相比,从各种指标来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最后像1929年的糟糕状况没有发生,固然与各国吸取了经济大萧条的经验,在2008年底的二十国峰会上,决议共同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维护世界自由贸易有关,不过与中国也有关。在2008年底,我国推出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200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就开始恢复增长,拉动了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在第二季度开始恢复增长,爆发危机的发达国家则在下半年停止了负增长,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国际上普遍承认这是中国的贡献。
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讲,既然中国的经济是稳定快速发展的,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并且对其他国家、地区做出这么大贡献,为什么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中国经济崩溃论”呢?并且讲得有鼻子有眼,好像有很多证据证明中国经济肯定要崩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自1978年底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实行改革开放,但中国不是唯一的转型中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都在转型,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问题和转型的目标与中国一样。实际上不只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整个发展中经济体都在转型。这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前普遍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通常是危机不断,所以80年代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在从政府主导转型转变为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国家。
在八九十年代转型期间,当时整个经济学界有一个共识:政府主导的经济或是计划经济存在政府干预、扭曲,政府失灵无处不在,要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话,必须按照当时盛行的“华盛顿共识”,把市场经济应该有的制度安排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来。因此,第一个条件就是“市场化”,让市场竞争来决定各种价格水平,然后由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这些国家在转型之前,普遍是政府定价,但是如果要让市场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价格必须由竞争市场当中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并且按照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看法。这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读过经济学的人对这一点不会有异议。
第二个条件是“私有化”。如果一国经济中的企业普遍是国有的,市场价格就会失去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如果是国有企业,当生产的产品价格提高后,企业并不一定有积极性多生产,因为多赚的钱归国家所有,而不是归企业的厂长、经理所有,也不是归工人所有;同时,如果投入要素价格上涨,国有企业也不会有积极性去节约使用,因为亏本没有关系,政府会给补贴,何必要劳心劳力地去节约呢?所以,当时的看法是,只要企业是国有的,市场的价格信号就会失去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三个条件是“稳定化”。为什么要稳定化?因为在价格大幅涨跌时,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会降低。如果是涨价,可能引起囤积居奇,大幅降价则可能引起恐慌性抛售。价格要实现配置资源的作用,必须是相对稳定的。怎么样才能让价格稳定呢?就是政府不能有财政赤字,如果政府有财政赤字,最后一定会把赤字货币化,在赤字货币化以后就会出现高通货膨胀,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也会失去作用。
这些理论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非常严谨而有说服力。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笑话,在经济学界,当你拿一个问题问五位经济学家,他们会给出六种答案,每个人都讲得头头是道,但谁也不能说服其他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不过在1992年,当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同时还是克拉克奖的获得者的Lawrence Summers写了一篇文章指出: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转型,整个学术界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必须以“休克疗法”将“华盛顿共识”的市场化、私有化、稳定化同时落实到位,才能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www.daowen.com)
中国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的办法去做,而是推行1978年以来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转型期,一方面,对老的国有企业,继续给予保护补贴;另一方面,放开一些民营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市场。于是在中国的这种“渐进双轨制”改革中,计划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这样的“渐进双轨制”同时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扭曲又放开市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而且这样的经济体会比计划经济时期还要糟糕。因为如果政府继续对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就会产生租金,有租金就会有寻租行为,就会产生腐败,进而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美国哈佛大学的Shleifer和Vishny以及芝加哥大学的Murphy三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在世界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用理论模型证明了中国这种“渐进双轨制”改革是最糟糕的改革方式,甚至比原来的计划经济更糟糕。因为计划经济最多是没有效率,但是当时的工资都是八级工资制,拿的工资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少寻租的空间。即使有寻租的话,收钱也没有用,因为买东西必须有票,没有票不能买东西。当时大家的收入水平很平均。因此,计划经济下贪污腐败问题较少,而渐进、双轨可能会导致腐败的普遍化,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果不其然,他们讲的这些问题,在中国转型过程中都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职业就是“倒爷”。因为当时既有计划价格、计划物资,又有市场价格、市场物资,于是就有很多人去倒卖计划配置的产品,转手赚取较大的利益差。
由于这些问题在中国双轨转型过程中是实实在在出现的,所以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政府的转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的印象。但他们也无法否认,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的物资不断丰富。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呢?当时的看法认为,无非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城市里变成制造业劳动力,出现了效率的提升。因此,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他们就会认为中国经济将要崩溃,因为他们很早就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式不可行,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按照“休克疗法”去做的这些国家,又怎么样了呢?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其他国家所没有实现的,它们普遍出现了经济崩溃、停滞的问题,危机不断,并且经济发展速度比六七十年代还要低,危机爆发频率还要高。不仅如此,我们出现的腐败、收入分配这些问题,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比我们严重。
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好的经济体非常少,其中包括越南、柬埔寨,推行的是类似中国的“渐进双轨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中欧与东欧国家中,表现最好的是波兰和斯洛文尼亚,它们也没有完全按照“休克疗法”进行,大型国有企业都没有私有化。在这里,我不是说它们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问题,实际上都有问题,就像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样,但是那些认为大型国有企业有问题就把它私有化的国家一般问题更多;苏联经济崩溃最为严重,下降了40%~50%,其中两个表现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它们同样是大型国有企业没有私有化,基本上和中国一样实行“老人老办法”,但“新人新办法”和中国比更少一点。
中国这种“渐进双轨制”的转型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事后来看,表现好的都是采取了这种“最糟糕”的转型方式。而当时认为的最好的转型方式,理论上说得一清二楚,逻辑上环环相扣,令人信服,但是按照那种方式去做的经济体,却普遍崩溃停滞、危机不断,经济表现比转型前更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