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人身份认知Stamper和Masterson提出了内部人身份认知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员工作为某特定组织的内部成员,对自身所获得的个人空间与接受程度的认知。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本研究主要涉及虚拟品牌社区创新氛围、顾客内部人身份认知、顾客与企业的知识势差、顾客—企业外向型知识共创等研究对象和变量。其中变量外向型知识共创在本书前几章中已有系统论述,本章不再赘述,而主要对创新氛围、内部人身份认知和知识势差三个研究变量进行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1)创新氛围的概念和内涵

在创新氛围(Crea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界定方面,已有对创新氛围的相关研究和概念界定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包含了组织和团队两个层面的创新氛围;West(1987)首次提出了创新氛围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成员对影响其创新能力发挥的工作环境的认知;Amabile et al.(1989,1996,2005)认为,组织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描述组织是否具有创新环境的主观体验;Anderson和West(1998)认为,团队创新氛围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创新工作环境的描述性的共享认知,且这种认知具有较大的行为导向性;Zhou和Shalley(2008)、顾远东和彭纪生(2010)、连欣等(2013)、王艳平等(2014)、孙锐(2014)也分别给出了类似的概念界定。

在创新氛围的维度划分和测量方面,Amabile et al.(1989,1996,2005)将创新氛围分为鼓励创新、自由自治、资源、压力、创新障碍五个维度,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量表;West et al.(1998)根据四因素理论,将创新氛围划分为组织价值观、参与安全、任务导向和创新支持四个维度,并设计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相关测量量表;Anderson和West(1998)编制了包括了愿景目标、参与安全感、任务自主性、创新支持、社会称许性五个维度的创新氛围测量量表。Ekvall和Ryhammar(1999)开发了创造性氛围量表,以评价组织中支持创造性和革新性的各类情境因素,作为诊断和建立组织创造性的管理工具。氛围主要包括心理氛围和组织氛围两种类型,其中心理氛围主要指个体对环境属性(行为活动的意义、价值等)的认知评价;组织氛围主要指组织中每个个体对组织评价的聚合,包括组织中个体共享的意义感和价值观等。高鹏等(2009)、顾远东和彭纪生(2010)、王艳平等(2014)、孙锐(2014)等分别根据各自的具体研究情境,对创新氛围进行了维度划分和变量测量。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将虚拟品牌社区创新氛围界定为:通过虚拟品牌社区在线参与社区主导企业新产品(服务)开发活动的顾客,基于对社区中各类创新相关元素的主观认知将其划分为任务导向、组织支持和顾客赋权三个维度。其中任务导向是指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感知到的社区主导企业让其参与完成各种创新任务的程度;社区支持是指顾客感知到的社区主导企业对其创新活动的关注、引导和帮助程度;顾客赋权是指顾客感知到的社区主导企业赋予其创新权力的一系列行为集合,即顾客能够得到的影响企业创新过程和结果的机会。

(2)创新氛围的影响机制(www.daowen.com)

在创新氛围的影响机制方面,Hucker(1988)、Hausmann(1990)指出,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新氛围能激发个体的创新行为,并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Amabile et al.(1989,1996,2005)指出,环境因素对个体创造性具有刺激和驱动作用,良好的创新氛围能促进更具创造性成果的产生;Cummings和Oldham(1997)、Saksen et al.(1999)、Maruping和Magni(2012)、Turnipseed(2013)、Yu(2013)均认为,创新氛围能培养个体对创造活动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Bowen和Schneider(2014)分析了服务创新氛围对新产品(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顾远东和彭纪生(2010)的研究验证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连欣等(2013)指出组织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刘海鑫和刘人境(2014)的研究验证了在线激励等因素对顾客知识贡献行为的积极影响;孙锐(2014)指出组织创新氛围对研发人员创新有积极推动作用。

(3)内部人身份认知

Stamper和Masterson(2002)提出了内部人身份认知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员工作为某特定组织的内部成员,对自身所获得的个人空间与接受程度的认知。汪林等(2010)将内部人身份认知归结为组织成员感知衡量中的归属感维度,即员工感知到的自身被组织所接受的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内部人身份认知在经理人与高层领导关系和其“谏言”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Marjorie和Francine(2011)、Wang和Kim(2013)、赵红丹和汤先萍(2015)等学者,也从组织关系视角出发,分析了员工内部人身份认知的定义、测量和前因后果。顾客在参与虚拟品牌社区创新活动时,也会与组织中的员工类似,产生自身是社区主导企业“群体内成员”的认知,这种认知超越了其原有的顾客角色。参考已有研究并结合顾客在线参与虚拟品牌社区新产品(服务)开发活动这一特定情境,本研究将顾客内部人身份认知界定为:顾客在线参与虚拟品牌社区新产品(服务)开发活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自身被社区主导企业所接受的程度。

(4)知识势差

在物理学中,物质或非物质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而具有相应的位势,物质或非物质间的传导、扩散均由高位势向低位势进行,知识扩散也具有类似属性。Ryu et al.(2005)指出,组织在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位势是该领域中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函数,并据此构建了关于三种知识获取方式的路径模型。陈伟等(2013)把造成组织成员间知识势差的因素,分为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知识的数量表征是主体拥有的知识面宽度,即知识的广度;知识的质量表征是主体在某单一知识面所处的位置,即知识的深度。本研究同样采用上述两个维度来界定知识位势和知识势差概念,其中知识位势即知识因在各知识主体(如顾客与企业)中的广度和深度差异而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知识势差就是不同知识主体在知识位势上的差距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