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团队协作,攻坚克难

跨团队协作,攻坚克难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些跨学科、跨领域团队的通力合作,为“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跨团队的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共识,凝聚跨团队的精神,成就跨领域的事业,实现跨文化的愿景。跨团队的合作,是个体向群体的突破,是群体与群体间的超越。

跨团队协作,攻坚克难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借助团队、融入团队,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同样如此。团队有团队的精神,那就是团结、共处、协作、发展的精神。为了一致的目标走到一起,为了相关的愿望共同达成。英特尔(Intel)是微软的合作伙伴,组成了Mitel联盟,两家公司经常举行高层互访和合作会议,一起制定企业战略;微软也与苹果合作紧密……跨公司协作为微软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团队间合作是如此重要,对于科技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些科技创新项目,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单靠一个团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它就需要多个的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攻下难关。

2006年2月,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郑兆鑫教授领衔,复旦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紧密合作,坚持了22年的科研攻关,共同研制的“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鉴定。评审专家一致认定,该项目不仅解决了一道世界性的攻而未克的难题,而且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成果的取得,不但凝聚了几十位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同时也是多个科研创新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正如郑兆鑫教授说:基础研究要真正实现应用价值、社会价值,为国家发展服务,就必须打开门做科研,就必须合作。而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指标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每获得一点进展,都需进行大量试验检验疫苗效能。项目周期长、涉及领域宽,需要得到多方的支持,郑兆鑫教授与复旦大学的遗传学、微生物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组建立了科研合作平台,同时还前往兰州、甘肃、内蒙古等地找合作伙伴。根据不同的学科互补,最后形成6个科研团队,每个团队都有一位教授领衔。即:第一个核心研究团队为“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基础性研究”,由郑兆鑫教授亲自挂帅,固定两名教授、一名讲师、一名技术员的骨干力量长期参与,瞄准世界尖端技术,牢牢把握科研进度,并对已有成果实行跟踪改进;第二个是上海市农科院徐泉教授的团队,承担动物实验的设计、检查工作;第三个是复旦大学微生物系郭杰炎教授的团队,负责疫苗从遗传工程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为基础研究和工厂应用间搭建桥梁;第四个是农科院赵洪兴教授的团队,主要为项目的各阶段发展、经费申请作策划;第五个是浙江农科院盛祖恬教授的团队,负责疫苗应用在猪身上的实验;第六个是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卢永干教授的团队,负责为疫苗做一整套符合国家资质与标准的检测程序。

与此同时,复旦各个基础性学科设立的工作组也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架起了桥梁。各个工作组之间不仅实验室相互敞开,而且交流合作的项目非常频繁,因而无形中使单一项目的团队就凝聚起了全校各个学科团队的力量。比如,在研究中,遇到蛋白质怎么能够提炼得更纯,细胞培养怎么做得更好等问题就可以直接请教其他工作组的专家教授,或者直接由其他工作组帮助实践。

正是这些跨学科、跨领域团队的通力合作,为“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

跨团队的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共识,凝聚跨团队的精神,成就跨领域的事业,实现跨文化的愿景。(www.daowen.com)

跨团队的合作,是个体向群体的突破,是群体与群体间的超越。

跨团队的合作,其核心在团队,体现的是协作与合作,追求的是有容乃大;其过程在突破,彰显的是朝气与活力,追求的是成长的卓越;其魅力在价值,展现的是人格之美,奋进之美,追求的是至善至美。

[智慧箴言]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冯梦龙

(李庆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