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失败,即是没有成功地达到某个目标,或者没能满足某个要求。然而,世界上并非只有一个目标,也并非只有一种价值。当然,也不会有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一无是处的尝试。一次次的尝试,可能始终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可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或许就有些新的东西,悄然萌发了。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在某一领域的失败,只要我们稍加留意,说不定悄然之间,就化为了其他领域的成功。
合成染料的发现,就来自一次药物实验的失败。威廉·亨利·帕金是英国化学家,他小时候非常聪明,15岁就进入了英国皇家化学学院学习。因为表现出众,他以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校长的实验室助手。从此他白天学习、工作,晚上就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一开始,帕金想合成的东西和染料毫不搭边——他最初是想合成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因为奎宁本身只能从南美的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提取,疗效很好却获取不易。欧洲与南美相隔又是如此遥远,欧洲的奎宁已是价格极其昂贵,但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帕金想找到人工合成奎宁的方法。帕金尝试用与奎宁结构相似的有机物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但是都得不到他想要的奎宁。有一次,他在苯胺中加入了重铬酸钾,结果得到了黑乎乎的沉淀。这显然与“白色粉末”毫不搭边,他又一次失败了。不过他并没立刻将它们倒进下水道——并不是他不想把这些恶心的黑色有机物给倒掉,而是它们黏糊糊的,像沥青一样,粘满了容器壁,用水根本洗不掉。帕金想到,有机物确实很多都不溶于水,但是大多都能溶于酒精。于是他尝试着在容器里加入酒精。结果,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恶心的黑色软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散发着鲜亮紫色的液体!帕金很喜欢这种颜色,他尝试着用它去给一些边角布料染色,结果令人惊讶:这些被染色的布料无论是用肥皂使劲清洗,还是放在阳光下暴晒十多天,都没有褪色。帕金由于并不了解染料的相关知识,于是他选了一点被染色的绸子、棉布,寄给了一家著名的染料公司。不多久,公司回信了,给了这种染料极高评价。于是帕金果断申请了专利,并直接从皇家化学学院辍学,全心全意地去生产他的紫色染料——很快,他的染料就在英国掀起了一阵流行风潮,连女王都特别喜欢这种颜色。20多岁的帕金一跃成了百万富翁。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梅毒特效药的发现。这种药物实际上,只是一个针对锥体虫的药物实验的失败样品。19世纪末,德国生物化学家埃里希,想到了一种合成药物的新思路:他发现,有些染色剂只会对特定种类的细菌或细胞染色。他想,是否能找到这样一种“染料”,只与有害的细菌发生作用,而不伤害人体的别的细胞。他一开始找到了一种叫“锥虫红”的染料,可以给锥体虫染色,并且杀死一部分锥体虫,而不和健康的人体细胞反应。不过如果把这种染料当作药物来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埃里希猜想,可能是锥虫红里面的氮元素影响了锥体虫的生命活动,那把氮换成和它同族,但毒性大得多的砷元素,能否有效果呢?于是他发动他实验室里的手下和同行,打算尝试所有他们能想到的含砷化合物。不过,他们尝试了几百种化合物,发现都对锥体虫效果不大。当他们继续这方面的试验的时候,一位和他有过合作关系的研究者秦佐八郎,在检查砷化物的特性的时候,偶然用到了埃里希他们的第606号样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606号样品虽然对锥体虫没什么作用,却意外地对引起梅毒的一种螺旋杆菌有奇效!不过与上一个例子中的帕金不同,埃里希并没有打算从这种药物上获益,而是将它分发给了世界各地的医生。这种药物的发现,不仅使梅毒得到了控制,更重要的,这标志着一种新的药剂类型问世:人们能够自己合成出针对某种疾病的特效药,而对人类本身却没有特别强的副作用。
苯胺紫和梅毒特效药的发现,可以说都是源于失败——合成奎宁的失败品和对锥体虫毫无杀伤力的药物。然而,正是被放到了另一个领域中,便立刻变成了成功的例子。不过,你可千万别觉得这只是主人公的好运气,偶然撞到了这么一个大发现——事实上,苯胺紫的发现和帕金的细心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没有将它倒进下水道,而是敏锐地用它来染色。而梅毒特效药的发现,看上去只是一次偶然,但是,所谓的606号样品,并不是第606次实验用到的药品——虽然600多次实验已经不少了——事实上,埃里希对每种样品,都做了很多次实验。606号样品背后,有着两三千次的反复实验与不懈努力,并且在失败了这么多次之后,还在坚持继续实验,直到606号样品被再次发现。正是因为他们的细心与坚毅,他们原本的失败,才能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在别的领域绽放光彩。(www.daowen.com)
[智慧箴言]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爱默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