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创新并不是大科学家、大发明家的专利,平凡的人也有创新的机会。凡是大脑健全的人都有创新的潜力。这和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没有多大关系。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他们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又在长期工作、学习、劳动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帮助乡亲们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生活更加美好,就是他们创新的动力。同时,他们也在创新中实现自己的创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劳动力匮乏,大量农产品的收割因缺乏劳动力必然要借助农业机械来帮忙。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能工巧匠,虽然并不都年轻,学历也不高,但是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创造发明的农业机械确实派上了大用场。
山东胶东人朱洪建长期从事农机销售,农机知识丰富。他发觉传统的背负式玉米收割机十分笨重,并且功能单一,于是一心想创新出新的多功能农田收割机。在这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下,朱洪建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新型的多功能农田收割机终于获得成功。它比传统的玉米收割机使用起来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实现了机器在自动收割玉米的同时还能对其扒皮,并对收割的秸秆就地粉碎。这台机器换上旋耕设备可以打碎土块,完全满足小麦播种的需要,还可以组装成小麦收割机,比传统的拖拉机收割更加节约能耗。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量种植固沙的灌木。这种灌木生长4.5年后就枯死成为叫柠条的东西。这些柠条必须清除干净,否则就会影响新苗的生长。村民们常常为了砍掉这些柠条而大伤脑筋,毕竟人工清除费工费时难度较大。当地农民张新民对农业机械颇有研究,经过长期努力发明了灌木收割机。这种机械直接将收割了的柠条粉碎后自动打包,可以作为牛羊的饲料,也可以作为发电厂的燃料。使用这种机械一台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100人的工作量,同时对环境保护、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金秋时节板栗大量上市,街头巷尾销售糖炒板栗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栗子虽然好吃又极富营养,但是你可知道它有多难采集吗?首先,栗子的果实是生长在树梢上,要用竹竿才能把它打下来;其次,栗子的外壳长满尖刺且十分坚硬,要用特制的工具才能把它打开。在农忙季节,山民们又是欢喜又是愁,大量的栗子下树了,可挤栗子就太费工夫了。人工挤栗子是用一只脚把带刺的苞子踩住,然后再用特制的剪刀把栗子从苞子里剥离出来。安徽有个农民叫赖克富,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喜欢鼓捣机器,他做梦都想把挤栗子的机器搞出来。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板栗脱壳机。此机器可分离刺壳和栗子,可避免栗农在剥栗子过程中被刺扎伤,省时也省力。
在日常生活中,防盗是与老百姓休戚相关的大事,如何让自己的家门不被盗贼有机可乘,的确是人人关心的事情。浙江省浦江县的方荣光为了提高门锁的安全性发明了一种“光控密码锁”,做到了世界独一无二,锁到之处,无人能破的程度。这种产品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福建省福州市市民林文的女儿因眼睛保护不及时而导致了失明。他伤心之余,痛定思痛后,决意要创新一种能使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预防近视的简便易行的工具。他发现引起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写字时坐姿不正确,往往握笔的手距离纸张太近,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近视。林文经过长期研究发明了防近视笔,使一支笔就能改善孩子们的坐姿。这种笔的笔芯里安装了小型的电子元件,能够帮助孩子们调整眼和纸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们保持正确的坐姿。这种产品不易破损,耐摔、耐踩,经济适用,有很好的市场前景。(www.daowen.com)
湖北省宜昌市的钓鱼爱好者梁恩钜,长期观察鱼儿的生活习性,他发觉用传统的鱼钩钓鱼鱼儿经常脱钩,还需要鱼漂。于是他在传统的鱼钩上又加上了一个鱼钩,并且省去了鱼漂。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使鱼儿很难逃脱的新型鱼钩。77岁的梁恩钜发明的钓鱼神钩,不用鱼漂就钓起了19千克的大鱼,令人称奇。
[智慧箴言]
发明的秘诀在于不断地努力。
——牛顿
(方守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