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矢志不渝的兴趣追求

矢志不渝的兴趣追求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大的兴趣爱好,驱使他对数学无限迷恋,终于取得震惊世界的建树。“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使他魂牵梦绕,立志要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奋斗!为了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他留校期间在百忙中,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科学,特别是对数论具有浓厚的兴趣。钱永健无论是学习或科研都坚持走自己的路,按他的兴趣和意愿使学习和科研“完美地契合自身个性的深处”。

矢志不渝的兴趣追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数学陈景润,从小热爱数学。强大的兴趣爱好,驱使他对数学无限迷恋,终于取得震惊世界的建树。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可是他倾尽全力,也未能证明出来。俄国圣彼得堡的著名数学家欧拉得到求助的邀请后,挖空心思,费尽脑筋,始终不得其解,直至生命结束。之后,哥德巴赫也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国的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有胆识的挑战者却寥寥无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景润先生呕心沥血证明了“1+2”,被誉为“陈氏定律”,离“1+1”只有一步之遥。中国数学家们一致认为,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总和。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智慧、毅力和艰辛!这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十分敬佩地赞许道:“他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1933年5月出生于福州市。打从数手指头玩开始,就对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哥哥放学,他就急切地央求哥哥给他讲算术。稍大一点,则挤出帮妈妈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做算术。上小学后,因为家庭贫困,又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他经常受人欺负。为了争口气,有出息,小景润咬紧牙关,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顺利考入中学。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结缘,归功于高中的数学老师沈元。是他把“哥德巴赫猜想”之谜介绍给了同学们。“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使他魂牵梦绕,立志要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奋斗!从此,陈景润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为了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之谜,他留校期间在百忙中,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科学,特别是对数论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系统地学习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数学专著。为了直接阅读国外资料,掌握最新信息,他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自学多国语言是常人无法做到的。难怪在旁人眼中他是个孤独的“痴人”和“怪人”。

为了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陈景润无论是严冬或是酷暑,在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凭着聪明的头脑潜心钻研,用一支笔,耗去6麻袋草稿纸,令人难以置信地创造出了“陈氏定律”“1+2”的辉煌。要知道,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使用的是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进一步证明的“1+2”却完全依靠笔、纸和头颅。

重病中的陈景润,始终念念不忘他的梦想,他说:“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大凡好动的孩子、天资聪慧的孩子,总喜欢把他感兴趣的家里的东西如时钟、收音机玩具等拆卸开来,一探究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不懂得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搞破坏并加以制止,甚至还会责罚孩子。有见识的家长则常会支持孩子的行为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从小就能在宽松的家庭教育中,在兴趣中渴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求答案中享受知识的快乐。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他在儿时因为患有气喘的毛病,所以不得不长期待在家里,无法进行耗费体力的户外活动。由于他喜欢上了能产生奇妙色彩的化学,因此常常数小时待在地下实验室专注于化学实验并乐此不疲。有一次他在实验中不小心引爆了自制的火药,导致家中一张乒乓球桌被烧焦。(www.daowen.com)

16岁的钱永健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获得全美“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的一等奖。这项比赛后更名为“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钱永健刻苦努力,20岁时就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他不满足于化学领域的研究,选择了分子生物学,而后又转入了海洋学。因为蓝色的大海深深地引诱了他的兴趣。“我梦想着在海洋上远航,那样一定很浪漫,但我最终发现它(海洋学研究)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研究只是在海湾中测量石油污染的程度,我发觉自己根本不关心藻海的高度。”就这样,对海洋失去兴趣的他开始专注于一个看上去永远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人类大脑。他也因此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1962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从生活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了绿色荧光蛋白。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沙尔菲指出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特性在生物示踪方面有极高价值。钱永健痴迷于绿色荧光蛋白的色彩,为了解绿色荧光蛋白怎样发光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改造绿色荧光蛋白,通过改变其氨基酸排序,制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有蓝色、青色和黄色,并使它们发光更久、更强烈。

钱永健无论是学习或科研都坚持走自己的路,按他的兴趣和意愿使学习和科研“完美地契合自身个性的深处”。

[智慧箴言]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杨振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