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来源
(二)政策要点
1.发展订单农业
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生产或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
2.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组织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各种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3.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
打造全产业链条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标准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流通设施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
4.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www.daowen.com)
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深入贫困地区。支持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和农产品电商企业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档、销售专柜和扶贫频道,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拓展销售渠道。
5.参与主体及资质条件
(1)参与主体。农商互联的“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商”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大型连锁超市及批发零售企业、农产品电商企业等农产品流通企业。
(2)资质要求。参与主体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产品、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等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无违法违规等不良记录,一年内未发生质量、安全等重大事故,并按要求定期报送相关数据和资料。
(3)重点区域。农商互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先鼓励在国家级贫困县开展。
(三)政策解读
2018年,商务部出台了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商互联,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对农业生产者来讲,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农产品采收后如不能及时卖出去,不仅会大幅增加农产品的保鲜成本,而且严重的话会直接变质腐烂掉,农民将血本无归。所以发展订单式农业,搞好农商对接,市场需要多少,新型经营主体就组织生产多少,而不是盲目地搞一哄而上,最后导致供大于求,造成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局面。要实现农商互联,产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需要完全对等和畅通,也需要供求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关系,同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拓宽市场渠道,找客户;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组织生产能力,能合理预计生产及产品交付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按质按量完成产品的交付。
通知中,一方面重点提到支持和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标准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对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打造,有利于供求双方建立联系和信任。这给新型经营主体的启示就是要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在“三品一标”认证、认定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提到要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冷库容量,为农产品保鲜或者暂时销售不出去的农产品提供储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产品因卖不出去而造成的损失。对一些贫困地区来说,可能暂时不具备发展订单式农业的条件,也没有大量需要外销的农产品。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扶贫销售渠道,将农产品与驻地或者附近的学校、企业、社区、食堂进行对接,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能吃上新鲜农产品,实现了供求双方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