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天然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产生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且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

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在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列宁及时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毅然提出新经济政策。并且列宁还鲜明地提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5]列宁事实上已经不再把计划看成是社会主义时期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列宁鼓励小生产发展,允许自由贸易,提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必须按照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来组织经营,即遵循“商业化原则”。列宁把利用市场机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斯大林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一部分同志主张苏维埃共产党在俄国取得了政权并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以后,就应当消除商品生产的错误观点提出严厉批评。斯大林认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斯大林承认恩格斯曾经断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被消除。”但是,斯大林具体分析了恩格斯这一命题的前提条件。斯大林说:“恩格斯在他的公式中所指的,不是把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而是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即不仅把工业中的生产资料,而且也把农业中的生产资料转归全民所有。”[6]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斯大林肯定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在苏联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7]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同志批评有些人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消灭商品生产。毛泽东同志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8]毛泽东肯定斯大林对恩格斯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消亡命题条件的分析,肯定斯大林对苏联“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左”倾思想的批判,并具体举证了这种“左”倾思想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毛泽东最后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现在是国家同人民公社做生意,早已排除资本主义,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们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9]毛泽东认为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里起调节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里也起到调节作用。(www.daowen.com)

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我国当前正处于而且还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实国情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以及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了实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能够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而且能够激发生产的活力等作用,能避免政府计划手段在调节经济中容易出现的滞后性,能够灵活、及时、有效地调节供给和需求,实现供求均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暴露出了它的种种弊端。最终我们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转而走向市场经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天然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产生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且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本身天然地难以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市场的作用存在本质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以确保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