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各小节中分别介绍的各项绩效包括了采购的效力与效果的指标设定与测量。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均涉及价格与成本的差额、比率与对比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标准成本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采购绩效指标设定与测量的原理。重点掌握价格差额与用量差额的计算原则以及在采购绩效中的应用。
CIMA(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2]对标准成本法的定义是:“一种控制和管理的技巧,它将成本和收入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差额,并以此来促进绩效的改善。”因此标准成本是一种将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的技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重复生产和活动中,并假定物料的设计、质量以及规格都已经标准化。物料的标准成本由数量、价格和差额组成。
1.数量
通常数量来源于技术、生产或工程规范,并标注在物料清单中。标准数量通常包括正常损耗状态下所允许的余量,如废弃、破损、蒸发以及其他类似情况。通常在实行了企业资源管理ERP或生产资源物料计划MRP系统的组织中,物料清单BOM是在各个相关职能当中引用的标准化数据信息,例如生产系统会根据物料清单结合标准使用量给出物料需求计划,采购承接该计划后编制采购成本预算。
2.价格
(1)常用的是采购预测的期望价格,在预算时间范围内,采购的供应市场分析职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设定从供应商采购的物料的单位价格。在第3章预算管理中曾经介绍过采购职能应当配合年度预算管理,将每一项物料的单价确定分解到各月的采购成本计划中。
(2)在对于多家供应商采用不同的价格供应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预算时间范围内预计支付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基础价格。
3.差额
标准与实际之差定义为差额。通常在采购预算与实际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于总成本的控制与测量,会受到物料的价格差与用量差的影响,而且总成本在两者共同作用下,需要区分哪些是由价格差导致的(采购职能的主要责任),哪些是由用量差导致的(相关使用部门的主要责任)。
(1)直接物料价格差异导致的成本差额(简称“价差”)。即标准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乘以实际物料的使用量。它重点反映了采购职能对于供应市场价格的博弈与掌控的优劣势。计算公式如下:
价差=(实际价格×实际采购量)-(预算标准价格×实际采购量)
(2)直接物料用量差异导致的成本差额(简称“量差”)。即生产计划提交的物料需求的标准用量与实际用量之差乘以标准价格。它重点反映了需求的波动与差异(需求的波动可能来自于生产计划与产能的协调问题,也可能来自于下游各环节的需求波动)。计算公式如下:
量差=(预算标准价格×实际生产用量)-(预算标准价格×生产需求计划标准用量)
(3)直接物料总差额。即以上两项计算结果的价格差额与用量差额之和。
Tips:差额的计算案例
(1)假设物料A的采购预算单价为5100元/吨,生产计划给出的该物料的计划需求量为20000吨/年。
(2)在年度运营执行过程中,由于供应市场的波动与供需双方博弈力的变化,实际采购价格为5250元/吨;且由于下游需求市场的不稳定导致生产实际用量仅为16000吨/年。(www.daowen.com)
(3)按照以上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价差=(5250×16000)-(5100×16000)=2400000元。定义为财务意义上的“损”。
量差=(5100×16000)-(5100×20000)=-20400000元。定义为财务意义上的“益”。
总差额=2400000-20400000=-18000000元。定义为财务意义上的“益”。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当涉及多种物料的混合使用时,也可以计算直接物料的产出与混合差额。有关这类差额的深入介绍,可以参考相关成本会计的专著。
4.物料价格差异导致的差额成因
在计算结果得出后,需要找到导致总差额的“损”或“益”的成因。因物料价格差异导致的成本差额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采购执行的价格比采购预算价格高或低。
(2)由于实际需求量的变化导致的采购数量比原计划的大或小,从而可能形成的价格优惠折让或损失。
(3)实际支付时由于供应商或物料本身的问题而导致的价格变动。
(4)原计划采购物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缺货,必须购买其他替代品而导致的价格的上涨或下降。
5.物料用量差异导致的差额成因
(1)下游各个环节的实际需求比原物料需要计划量的增大或减少。
(2)各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的损耗比原计划的大或小。
标准成本法给企业的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带来了可量化的工具。组织的运营计划可以设定标准额度限制,一旦实际差额超出或达到预警水平,应当使用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标准来分析差额生产的原因。特别是在有“价差”时,标准成本法更被普遍用来评价与考核采购效率的绩效过程与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