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购方对于质量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卓越性:对照行业标杆、企业最佳实践衡量某产品的水平。同时考虑产品设计、工艺、细节关注程度以及产品在避免缺陷上所做出的努力。
(2)适用性:从广义上衡量产品的客户满意度;从狭义上实现其设计意图,达到对它的预期。
(3)符合需要和规格:关注产品是否满足规格中提出的功能、特性、效能及标准,进一步体现了供应商对流程质量的管控能力。
(4)可接受的质量和资金价值:采购方如何权衡性能功能与产品价格成本。抛开价格等其他因素谈质量和抛开质量等因素谈价格,都是不科学的表现。
2.供应商是否达到ISO[21]或其他相关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管理包含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两个方面,体现了企业管控并保持合适的质量输入和质量输出的能力。它要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其规格、适合其用途并持续改进质量。
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与采购方建立信任机制,保证按照采购方的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
(2)通过过程控制和减少差错保证供应链质量的一致性和达成目标的高效性。
(3)通过明确的计划和过程管控,提升员工能力、培训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建立有效的文档文件管理系统,记录并保存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保证质量文化在企业内的贯彻和传承,这也是质量管理系统的收益之一。(www.daowen.com)
企业可以采用包括国际化标准组织的ISO 9000在内的标准衡量和认证体系来规划和评估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1)企业通常的做法是邀请具有专业资质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和衡量。
(2)采购方在重点物资的采购过程中往往把获得ISO 9000的认证作为供应商资格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3)ISO9000标准比较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类组织和企业,它把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四个主要过程:管理责任、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分析测量和改进。
3.供应商是否具备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22]、六西格玛[23]或其他质量统计管理和控制系统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将质量上升为企业哲学而受到高度重视的质量管理方式。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升华为企业的价值观和愿景,融入企业内所有的资源和关系,并渗透到供应链网络当中,以追求全方位的持续改进。
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的运营强调以客户的满意、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为宗旨。基于此,采购方可以重点考察供应商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其中的关键原则,包括全供应链的质量一体化、参与采购方上下游的持续改进意愿、跨职能跨企业的通力协作的体现、追求零缺陷的运营规则和实施。
4.质量管控体系是否能向上游供应链网络延伸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采购方应当透过第一级的供应商考察其对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质量的管控和保证体系。通过考察供应商是否具备对上游供应物料检验和测试的手段和方法来体现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1)发现并修正缺陷的检验检测体系称为质量控制,它主要着眼于确定规格、标准和公差。但是由于检验检测活动的多重性和不增值的特性,而且一旦通过检验检测发现质量问题,错误已经铸成,而相关成本已经产生,所以单纯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其局限性。
(2)对缺陷加以预防的质量保证,是一种把质量融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更主动和更全面的质量过程管理方式。它需要贯穿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包含在质量管理体系内,以系统性措施来预防缺陷。以上评估项目又和价值分析(VA)、价值工程(VE)以及供应商早期介入高度相关,这些质量管控模式也是一个企业总拥有成本或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维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