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蓝色的谎言不可忽视:防范措施

蓝色的谎言不可忽视:防范措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平克的考据,“蓝色的谎言”最早说的就是美国警队持续表达的一种态度——警队穿着蓝色的制服。这种“蓝色的谎言”,目的是表达一个团体的向心力,而不是对事实做出评价。在传播“蓝色的谎言”的人的眼中,小团体的团结比事实、真知更为重要。“蓝色的谎言”还起着挑衅、刺痛对方的作用。当然,“蓝色的谎言”还有一种倾向,说得严重一点,就是递交“投名状”。问题是,“蓝色的谎言”的泛滥就是非理性的泛滥,后果很严重。

“Dare to understand”是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当下的启蒙》(Enlightenment Now)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敢于知晓”。这句话是康德对18世纪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的总结。平克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对未来充满乐观——因为全世界各个领域都在日积月累地持续取得进步。比如,当今世界的富裕程度大约是200年前的100倍,而且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财富分配也更趋于均衡;如今每年死于战争的人数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四分之一,或相当于二战死亡人数的0.5%;人们不仅更富足,而且更聪明,无论在世界何处,人们的智商分数都在不断上升,100年来提高了30分之多,也就是说,如今一个普通人的智商得分比一个世纪前98%的人都要高。

不过,这本书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告诉我们当今的世界已经很牛了,那么比尔•盖茨不会说“这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

平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重申“启蒙还在路上”。启蒙的思想对推动当下的进步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恰如本书的副标题——“为理性、科学人本主义和进步声辩”(The Case for Reason,Science,Humanism,and Progress)。平克在书中试图回答一个无论东西方都面临的重大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积累了前人所无法想象的知识,强大的运算能力与工具都唾手可及,思想可以一键分享,但是整个世界却变得更加“非理性”?换句话说,平克想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盲从和民粹还会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给出“蓝色的谎言”。

我们都听说过“善意的谎言”,英语叫作white lies,也就是“出于好意而说出的谎言,为了他人着想而说出的谎言”。那什么是“蓝色的谎言”(blue lies)呢?简单说起来就是,很多时候有些人会表达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比如欧美有不少人说不相信进化论,或者并不认为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他们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不了解进化论或者全球变暖背后的科学分析,也不是因为他们想要去探讨这些科学分析中的特定观点。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是在“说给别人听”,是在表达一种态度,传递一种讯号。

按照平克的考据,“蓝色的谎言”最早说的就是美国警队持续表达的一种态度——警队穿着蓝色的制服。每当出现白人警察射杀黑人青年的案件时,无论具体的案件事实是多么千差万别,警队一开始的态度总是一致的:白人警察是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开枪的选择。这种“蓝色的谎言”,目的是表达一个团体的向心力,而不是对事实做出评价。在传播“蓝色的谎言”的人的眼中,小团体的团结比事实、真知更为重要。

“蓝色的谎言”还起着挑衅、刺痛对方的作用。比如在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中,那些坚持温室气体排放不会导致全球变暖的论者,更愿意用这种论调来刺痛环境保护主义者,就是要用自己的无所谓反衬出环保主义者的想法是在“杞人忧天”。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你标榜的观点越无稽,你传递出来的信号也就越强烈!

当然,“蓝色的谎言”还有一种倾向,说得严重一点,就是递交“投名状”。如果在对手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言论,却能巩固自己在小团体里的地位,那么这样的“蓝色的谎言”说得越多,内部的加分也就越高。

问题是,“蓝色的谎言”的泛滥就是非理性的泛滥,后果很严重。就单独的个体而言,贩卖一下“蓝色的谎言”很可能是理性的选择,但绝对不是理性的思考;而如果整个社会都根据“蓝色的谎言”来行动,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比如说,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心全球变暖,也不支持减缓全球变暖的行动,等到南极冰盖融化,纽约上海都沉没于海底的时候,再做政策检讨就晚了。(www.daowen.com)

还有两点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对“非理性”的担心。第一点是“厕所实验”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所知道的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比如,问你上厕所怎么操作,你肯定说我知道;但如果要你详细去解释抽水马桶的工作原理,你就不一定能答上来了。第二点是圈层化的加剧,虽然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但是没有多少人乐意每天追求新知,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强化他们固有认知的消息,就好像球队的粉丝一样。粉丝去了解球队的新闻,希望的是强化他们与球队的纽带,并不是真的关心球队的球技有多大长进。

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平克为什么要强调“理性”,强调“Dare to understand”了,因为理性并不是想当然的,信息的爆炸并不一定会带来更为深邃的思考。

呼唤理性,当代人比启蒙一代的人有着优渥得多的条件。就个体而言,当代人比起启蒙一代的人具备更为强大的思辨的大脑,因为相比200年前,现代人摄入了好得多的营养,而“大脑是最贪吃的器官”。此外,我们所处的社会也给予了大脑多得多的刺激。我们身处的环境中广泛采用视觉符号,比如地铁线路图或者数字显示屏,它们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类似电子表格股票报告这样的分析工具也被广泛采用;另外,各种学术概念,比如“供求”“通胀”等,也逐步渗透到日常语汇之中,这些都激发了人们更多的分析性思考。

更好地去应用更为聪明的大脑,就需要贯彻理性思考的一系列规则和范式,比如激发不断挑战智力的好奇心、允许公开透明的思辨、强调对权威和教条的质疑、用事实和实证来检验理论等。

当平克梳理完启蒙运动以来全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之后,他也反复强调,社会和发展都将变得日益复杂,亿万个个体组成的社会中,个体的诉求千差万别,各自为自己的福祉而努力带来的是纷繁的选择。这个时候,推进公共治理的最佳态度是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用开放的心态来不断找出最佳实践,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检验理论和政策。

检验社会治理的最终指标,应该是每个人都能繁荣成长,生活丰富、健康快乐、自由友爱、知识富足,而平克把这些定义为“人本主义”。

平克也特别强调社会治理的改善不应该像球队的对抗那样一定要分出赢家和输家,而更应该像科学实验那样提出假设,在现实中试错,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改良,推动进步。在过往的实践中,人类已经总结出:拥有好的社会机构与组织、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推动自由的市场、加大民生的投入和对法治的监管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方。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治理水平的可能性更大了。数字革命让我们能够实时观察到个体的行为和他们的行为加总之后的趋势,也让我们可以实时验证哪些理论是正确的,哪种政策最有效。

这个时候,再次强调启蒙的思想——理性、科学、人本主义与进步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坚持理性,才能不惧怕改变,乐于接受批评,拥抱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