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经济下的订阅经济逻辑

数字经济下的订阅经济逻辑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飞带来的改变还远不止于此,它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拥抱订阅经济逻辑的典型。订阅经济逻辑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一百多年前报纸和杂志就开始依赖订户收入,HBO这个完全不插播广告的有线电视频道更是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订户。网飞带来的改变是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到与付费用户建立强关联之中,它的成功也代表了订阅经济逻辑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大吸引力。相对于大片经济学,网飞代表的是“菜篮子效应”。

数字经济下的订阅经济逻辑

网飞带来的改变还远不止于此,它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拥抱订阅经济逻辑的典型。

订阅经济逻辑的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家运营良好的企业每年一开年就能锁定70%收入的商业模式,因为至少有70%的订户新的一年还会继续付费使用企业的服务。订阅经济逻辑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一百多年前报纸和杂志就开始依赖订户收入,HBO这个完全不插播广告的有线电视频道更是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订户。了解订户,锁定订户,增强订户黏性,是订阅经济商业模式的关键,这一点大家都懂。

网飞带来的改变是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到与付费用户建立强关联之中,它的成功也代表了订阅经济逻辑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大吸引力。

订阅经济逻辑要求企业的商业模式从贩卖商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网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飞关注的不再是能卖给用户多少部片子,或者用户会看多少部片子,它专注的议题变成:用户需要什么节目?怎么做才能长期可持续地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订阅经济逻辑推动了很多商业模式的改变。

比如,网飞不再需要去做市场调研了。传统电视节目制片商之所以要至少看一集样片再定夺是否预订一季剧集,是因为看样片类似市场调研,可以分析焦点小组的反馈,也可以让经验丰富的高层凭感觉对剧集的前景做出判断。有了大数据分析之后,网飞对用户喜好的预测变得更精准,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做市场调研。这也是为什么从《纸牌屋》开始,网飞再没有看样片这一习惯的原因,因为它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对每一个用户的观看行为的追踪与分析都是它的实时市场调研。(www.daowen.com)

网飞也很少做广告,因为最重要的卖点需要用户自己去体验,有什么比周末坐在沙发上看完一季《纸牌屋》那种酣畅淋漓的体验更有说服力呢?

订阅经济逻辑也让网飞能够挑战好莱坞的最后一个传统商业逻辑—我们姑且称之为“大片经济学”。大片经济学是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主流商业逻辑,它们愿意花大价钱投资拥有炫酷特效的电影,也特别钟情于不断拍诸如《星球大战》这类大片的续集,因为他们希望大片能成为票房的吸金神器。不过一旦判断失误,大片成为“票房毒药”,亏损也会大得惊人,所以电影公司投资影片越来越小心谨慎,风险偏好日益保守:要么是特效与大牌的杂烩,热闹却没有深度;要么就热衷于续集,因为有前传的辉煌打底。2018年,好莱坞制片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只推出了23部影片,而最赚钱的电影公司迪士尼只有10部;相比之下,网飞制作了100多部原创电影或电视剧,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及其夫人也与网飞签订了内容制作协议。

制作数量如此多的节目,是为了满足2000个口味不同的观众群体的需求。相对于大片经济学,网飞代表的是“菜篮子效应”。大片风险高,“菜篮子效应”能确保表现超出预期的剧集能补贴不叫座的片子带来的损失,从而分散网飞在原创内容上大手笔投资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网飞一旦不再被拍大片的逻辑束缚,它可以拍摄的原创剧集的范围就变得开阔得多,题材也丰富得多,因为它的内容不需要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只要接受推荐的特定人群叫好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网飞很早就能够拍出像《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这样题材尖锐却评价很高的剧集。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只短短几年,网飞的原创剧集在争夺艾美奖等奖项上就可以和HBO分庭抗礼。

而网飞之所以要拿出至少120亿美元来制作原创内容,也是为了满足订阅经济逻辑的要求:一方面为了有跨度足够宽的内容来吸引新的付费用户;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老用户能够尽可能继续付费,因为随着网飞“菜篮子”里的多样化内容越积越多,对于付费用户而言,它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