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某一天,刚上社区大学的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发现家附近—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出租店,萨兰多斯很感兴趣,就走进去和老板唠嗑,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他小时候跟着爱看电视电影的奶奶长大,对电影和剧集了如指掌,简直算得上那个年代的人形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末了老板给了他一份看店的工作。
几个月之后,小镇上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音像店外面排起长龙,顾客们愿意排上二三十分钟,就为了和萨兰多斯聊一聊,听听他的推荐。他对音像店里的录像带狠下了一番功夫,几乎把所有片子都看了一遍,对剧情、演员阵容、风格都做了梳理和分类。当顾客借了一部《星球大战》后,他会推荐类似风格的科幻片。小镇的客户显然都爱上了这种“人肉推荐”。
萨兰多斯之后的经历和许多创业者一样,从社区大学辍学,成为音像店店长,后来被挖去做一家音像分销商的高管,2000年加盟网飞(Netflix)作为内容采购官,最后成为这家全球最大视频流媒体平台的首席内容官。他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总结也很到位—辍学打理小音像店的经验,就像上了电影学院+商学院。
萨兰多斯远不如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有名,却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波创新创业潮流的草根代表。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万小时定律”的机缘巧合——从小看电视和电影长大;悟性与勤奋的结合——他很早就悟出了好的推荐需要在熟悉和新颖之间找到平衡点,前提是对电视电影的相关性做细致的梳理。(www.daowen.com)
萨兰多斯的经历背后更多的是大时代对新奇产品的拥抱、创新创业潮的深入骨髓和消费主义浪潮的兴起。录像机(VCR)发明才刚刚一两年,美国并不发达的西南角的小镇就能开出音像店;而音像店老板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他看到了杂志上VCR的广告,意识到音像出租可能会是笔大生意,立马抵押房子贷款开店赌一把。萨兰多斯并不宽裕的父母宁愿做“月光族”也要花钱尝鲜,在VCR一面世就买了一台,显示消费主义浪潮已经下沉到了工薪阶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战后第一波创新创业潮涌动的时期。就在萨兰多斯迈进音像店的一年以前,耐克和苹果前后脚上市,成为美国新兴全球品牌和跨国公司的代表。这波大潮是不是放任资本主义的胜利,或者抓住机遇的商场弄潮儿的胜利?不完全是。如果仔细挖掘,创新与创业总是政府与市场在携手推进,幕后的推动者不仅有努力的创业者和前瞻的政客,还有很多穿针引线为创新创业网络编织基础的跨界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