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光实业:从蜕变为伏地魔到再次崛起

红光实业:从蜕变为伏地魔到再次崛起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英国作家罗琳写的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反面人物,该书与红光实业上市同时问世,“伏地魔”是个名扬世界的充满邪恶与恐怖的名字。审判长最后宣判:红光实业公司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缴纳;作为主管人员的何行毅、焉占翠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红光实业:从蜕变为伏地魔到再次崛起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子束管基地的国营773厂,扶摇直上,实现了腾飞的梦想。工厂先后完成了年产100万只黑白显像管、300万只黑白显像管玻壳、150万只电子枪和320万套彩色显像管玻壳等几条大生产线的技术改造。1993年初又顺利地完成了企业的股份化改制,简称为红光实业。这个1983年产值仅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仅9000万元的国有企业,在1993年,已发展成年产值1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1.5亿元,拥有近13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型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头上顶着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国家一级企业等249项市级以上的各种荣誉光环。

1997年,这个红极一时、炙手可热的来自成都的公司,在股民的热烈期待中,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简称“红光实业”。

2010年9月6日,央视财经频道以纪念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二十周年为由头,隆重推出了60集电视系列短片《中国股市记忆》,其第37集标题为《红光骗术》。该片编导毫不客气,把红光实业称作中国股市当中最大的“伏地魔”之一。何为“伏地魔”?这是英国作家罗琳写的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反面人物,该书与红光实业上市同时问世,“伏地魔”是个名扬世界的充满邪恶与恐怖的名字。一个上市公司竟被冠以“伏地魔”的恶名,人们对它的憎恶可想而知。

该片是这样描述红光实业的:

红光实业成立于1992年,这是它1993年发行的股票,像模像样。当时新股发行实行的是“额度审批制”,上市资格非常“紧俏”。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红光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它是这么说的,“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0.35元”。要知道这在当年的经济环境下,这可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业绩。所以,红光顺利发行了7000万股,在我们这个市场里拿走了4个多亿。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报披露期的来临,红光的业绩突然变脸,年度亏损1.98亿,每股亏损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红光开创了中国股市的先河。于是,市场愤怒了,审批机构尴尬了,中国证监会开始调查了。

时至今日,红光这个“伏地魔”在我们这个市场里创造了很多的“第一”:第一个当年上市、当年亏损的公司,第一个被中小投资者告上法庭的公司,第一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公司。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座“摩天大厦”的坍塌呢?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彩色显像管玻壳的生产从1996年起产量就大滑坡了。高科技、高技术、高质量要求的彩玻生产,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按日本原设计,彩玻生产线投产5年后就需要大修,也就是说,在1995年至1996年间就必须大修。每天要出200多吨玻璃熔液的造玻壳的池炉已是三四年未进行过大修,其后果是耐火砖会掉渣滓,玻璃溶液只要有很少一点杂质产品合格率就会降低。虽经玻璃分厂的多次郑重提醒,红光公司的决策者却充耳不闻,致使产品的合格率不断下降。1996年,彩玻、黑白生产线所需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并事实上废除了原材料的“五步质量认证”,竟然沦落到了有来料就立即使用的地步。由于生产线的设备备品空前缺乏,造成设备故障频繁,停机频率高。这已经是资金奇缺的征兆。产品废品率居高不下,产量直线下降。加上能生产的一些产品也难以产销对路,公司出现了空前的大亏损。最终,资金链条彻底断裂,红光集团终于在1998年宣告破产。

对于红光实业欺诈发行上市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调查、审理,于2000年12月14日做出了一审判决。

成都市检察院起诉书称: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97年5月23日招股说明书概要中,隐瞒1996年公司实际亏损5377.8万元的事实,虚增1996年公司净利润5428万元,虚报利润10805.8万元,骗取了股票上市,欺骗了股民。(www.daowen.com)

审判长最后宣判:红光实业公司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缴纳;作为主管人员的何行毅、焉占翠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由于何、焉二人已被羁押两年多,所以他们的刑期到2001年10月即告刑满;不是主管人员的刘正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陈哨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两年。宣判完毕,几位被告都表示“不上诉”。这起历时两年多调查审理的欺诈上市案终于尘埃落定。

红光的梦想终于烟消云散。但它的光荣与辉煌却永载史册。且让我们回顾一下红光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历程。

从1958年末红光电子管厂玻璃筹备组成立起,玻璃系统的全体职工一直在艰辛努力,顽强拼搏,以不屈不挠的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建厂之初,自行设计、砌筑了烧煤坩埚炉和退火炉,用废旧车床改制为成型机,在未通煤气的条件下,用炭火加热模具和模圈。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试制出我国第一支35厘米黑白显像管玻壳,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上了厚礼。

1966年,李铁锤担任彩色显像管突击队队长,试制出第一只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当时,彩管的重要技术难题是“栅网”,由栅网而组成三种不同的色彩,以人工的方式将4000多根镍锘丝焊接在一个框架上,攻关成功。当时全国彩电大会战,有南京741厂、成都773厂、上海电子管三厂、北京电子管厂,还有石家庄、陕西宝鸡灯泡厂都在试制。但只有773厂的彩色管显示彩色图像质量是最好的。当时这一科技成果的意义主要是政治性的,因为一只21英寸彩色显像管的成本就是8万元的天价,而售价仅2万元。

曾经在773厂担任过二十年总工程师的吴祖垲,是资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电真空器件的四大权威之一。当年,他呕心沥血,亲自组建了773厂的产品设计所。他瞄准国际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国防、军用、民用的实际,组建了全所下设的10个各具特色的设计室。在他的领导下,773厂开创了中国四个第一只的历史纪录——彩色显像管、视像管、摄像管、储存管的第一个试制成功。

引进国外先进的黑白显像管玻壳生产线,773厂因为有技术基础,很快就掌握了日本的技术。生产线还没建完,就开始出产品。引进的生产线当年就见效益,第二年就由一个亏损了八年转变为盈利2000万元的企业。1986年11月13日,生产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个引进项目,总投资7776万元(合1350万美元),分别是上海引进项目和天津引进项目的1/2和1/3,而生产能力却是相同的。并且仅投产两月就达到了产量和质量的标准,五个月即完成验收,而上海和天津则分别在投产后的三年、两年才达到验收的。

圆满解决了退火玻壳的炸裂率居高不下的问题。773厂玻璃分厂副总工程师邓景镇发现了日本设计的设备的问题,选中了一种叫高压无焰红外辐射燃烧器的德国技术,设计制造了玻壳退火炉炉头红外辐射加热燃烧器,从此彻底解决了玻壳炸裂的问题。八年累计可挽回174.4万只17寸的玻壳,按当时每只售价200元计算,挽回的经济损失可折合人民币3.5亿元。这一技术改造促使日方专家组组长阿部健三等三人来东郊咨询、学习,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赏。

1987年,773厂决定引进彩色玻壳生产线时,采用了一种甘冒技术风险,却绝对省钱的引进方式。只为专用设备引进关键零部件,以解决国内暂时确实无法解决的技术和部件,其余立足于由国内专用设备制造厂制造。结果,773厂只使用了3.062亿元总投资,成功地引进部分关键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解决了80%设备国产化的问题,建成年产320万支18—21英寸彩色显像管玻壳的生产线。尤为可喜的是,773厂生产的彩色玻壳经受了日本松下公司严格的“五步认证”的质量检测,认定质量合格,而且质量优于当时河南安阳彩玻公司的同类产品。之后。该产品又通过了日本日立彩管厂的“五步认证”标准。773厂生产的彩色玻壳同时被松下公司、日立彩色显像管厂大量使用。仅1995年一年,773厂就生产了215.9万套彩管玻壳,产值4.32亿元。

……

红光,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工厂,这个几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国防军工大厂,在世纪之交从巅峰状态跌落无底的深渊。她的辉煌与终结,直叫人扼腕长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