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有个大名鼎鼎的成都肉类联合加工厂,它的前身名叫冷冻厂,位于现今府青路立交桥下。它是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的子项目,具有9000吨的库容量,1956年筹建,1959年投产。冷冻厂有一位名叫张德元的屠宰工人,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记载了张德元曾经的辉煌。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5月的中南海怀仁堂,那是毛泽东主席与数百名“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大会”的合影,其中就有三十来岁的张德元,风华正茂。如果去张德元家做客,一进大门,一扭头,就会看见一个长长的老式镜框,里面嵌着那张老照片。
“屠宰状元”这个特殊的称谓缘自一次特殊的会议。这是1956年的早春,成都市食品公司在公司的屠宰西站搞了一个技术革新成果汇报会,市上的主要领导都光临了。这天汇报的内容,是采用张德元的一系列发明,表演宰杀一头猪的全过程,并采用对比表演的方式。这天唱主角的自然是张德元。只见他披挂上阵,在笼子里将一头大肥猪用电击麻翻。之后把它运送到操作台上,表演疾如闪电的小刀放血。再瞬间以压力吹猪器将猪打得气鼓气胀。然后,用五子剥皮刀生剥猪皮。接着,另一名工人上场,以全国推广的青岛剥皮法,表演生剥猪皮。两相对照,青岛剥皮法耗时长,剥下的猪皮破损较多,而张氏剥皮法剥下的猪皮却完完整整,整个过程干净利落。领导们一见,立刻热烈鼓掌。少顷,又有一名工人上场,表演了张德元发明的钢梳拔鬃。
表演结束,领导们纷纷上前,跟张德元握手,表示祝贺,邓锡侯还直夸他是“屠宰状元”。领导们问他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当时,他就汇报说,他正在搞电动剥皮机,并把以纸板做成的机器小样展示给领导们看。
一名俗称为杀猪匠的屠宰工人,是怎么成为一名发明家,成为一名“屠宰状元”的呢?
1924年底,在锦江边青莲街的半边草屋里,小德元呱呱坠地了。他三岁半发蒙读书,读了十年私学,装了一肚子的文言文。
父亲吸食鸦片烟,弄得家徒四壁。他十三岁就替人拉板车、拾炭花儿,后来学杀猪,供养母亲、外祖母和比他小十二岁的兄弟。他从1941年进成都西屠场当学徒学杀猪,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屠宰行业协会叫桓侯会,供奉的祖师爷是张飞。当时的屠场,实行的是封建行帮统治。1950年,军代表访贫问苦,看中了他这个出身贫寒的杀猪工人,勉励他要拥护新政权,跟着共产党走。杀猪匠这一行,是晚上杀猪,白天休息。他有足够的时间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履行他对军代表的承诺。他被指定为西屠场工会主席,并被聘为区上的首届人民代表。旧社会杀猪匠是下九流,又脏又累又臭,被人瞧不起,今天居然当上了区人民代表,强烈的翻身感,让张德元的内心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
当时每个班有五六个人,其平均产量,一个人仅能杀一头猪多点。当时,成都市东西南北屠场四个集中宰杀点,每天总共只需杀130头猪,就足够全市供应了。
1954年初,西屠场由国家接管,改名为市食品公司屠宰西站。北京总公司来人,专门开大会动员,鼓励屠宰工同志努力研究剥皮技术,开辟国家急需的皮革货源。这个时候,潜藏在张德元心灵深处创造发明的欲望仿佛春风中的野草,噌噌噌地露头了。
这辈子对张德元影响最深的人,是教他最后三年的名叫詹忠弟的私塾老师。这位留学日本回来的老师,穿的长袍马褂,但满脑子的欧美思想,不仅教国学,还教体育和算术。经常给学生灌输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还说,改良蒸汽机的瓦特是掺开水的小茶倌儿,大发明家爱迪生是轮船上的报童。张德元是个干了十三年的杀猪匠,吃苦耐劳,脑瓜子灵光,他相信自己可以干出点名堂来。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猪皮可不像牛羊皮那样好剥,它的胶质纤维和皮下脂肪联结紧密,串满了横筋。老式剥皮法既慢,又损伤猪皮。张德元灵机一动,发明了五子剥皮刀,不仅大大提高了工效,而且剥下的猪皮完整。这时屠宰西站每天只能宰80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不说,原始的人嘴吹猪法,也把大家累得够呛。他又灵机一动,发明了压力吹猪器。利用自行车的中天心和足踏臂,推动一根连接着四个气筒气缸的连杆,只消将踏臂手摇12转,一头猪就吹胀了,又快又轻松,再不用拿嘴吹猪了,工友们一片叫好声。他发现,每年秋季以后,宰杀量急增,熬猪油量也急增,但藏在油渣里的猪油却取不尽。他于是发明了螺旋杆榨油机,猪油取不尽的问题从此成为历史。
猪全身是宝,尤其是人工无法合成的猪鬃,更是工业和军需用刷的主要原料,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物资。但原始的人工拔猪鬃,既慢又费力。他苦苦思索着拔鬃毛的新方法。某天,他去理发,理发师将他的头发上了发蜡后,梳起来一吹,他感觉头发一下子就绷紧了。他感觉眼前倏地一闪,叫声“有了!”由此受到启迪,发明了钢梳拔鬃法。他叫铁匠打了把钢梳子。操作时,在刚杀死的猪的鬃毛部位抹上猪血,洒上细炭灰加大摩擦,钢梳从下往上一梳,再一扭,猪鬃就扯下了。他还将大刀杀猪,改为小刀放血,速度又快,血又放得干净。(www.daowen.com)
张德元在发明的路上意犹未尽。现在,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发明电动剥皮机的吧。
其实,当时已有平板式、滚筒式电动剥皮机,其原理是在猪身上剥皮,人力加机器操作,需要8个人。而他的原理是在皮上起肉,只需一个操作剥皮机的人。杀猪最后一个环节是开边,先将猪肚剖开,去内脏,砍开脊梁骨,把猪翻转搭到旁边的扎板上,扎板往上一升,皮就剥掉了。电动剥皮机于1956年提出制造方案,1957年投入生产。一个人8小时工作可剥皮30多张。1965年,电动剥皮机被评为国家发明二等奖,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发明证书。他发明的电动剥皮机声誉鹊起,其他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跑来参观。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在北京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表彰全国各行各业劳模的群英会,张德元出席了该会。当年他还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国宴。国宴请柬是对折的折子,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发的,其封面和正文的底色为米黄,衬以淡雅的三枝墨竹,正文是鲜红的印刷体,封面是毛笔手写的“张德元”三个字。
带着群英会的激情,张德元回到了成都。这年,北西东三个屠宰站合并搬迁到北屠场,屠宰实现了轨道化的机械化流水作业,电动剥皮机也正式投入了生产。第二年,公司领导调他去冷冻厂“救火”。
苏联援建的冷冻厂1956年筹建,1959年投产,可是运转不到一年就半瘫痪了。该库的图纸和技术资料是苏联设计的,但主机是比利时产的,因没有零部件可换而陷于半瘫痪。这时,上级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毛主席在上海视察时说,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从工人中提拔自己的工程师。张德元是成都市提拔的50名工程师之一。当时,领导交代,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冷冻厂负责技术。张德元说他从未搞过。领导就鼓励他: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话作为张德元的座右铭陪伴了他一辈子。他走马上任后,发挥聪明才智,竟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把制冷系统的技术摸得滚瓜烂熟。1965年西安交大建立制冷系,还专门派人到成都总结张德元的经验。
1962年秋,成都发生了一件惊动中央的事情。冷冻厂的几位厂领导各自拉帮结派,当好好先生,装卸工人因闹奖金而消极怠工。当时,每天有14台冷藏车往返,朝冷冻厂运肉,工人却拒不卸肉。但北屠场的机械化流水线正源源不断地在屠宰,7间晾肉间重重叠叠挂满了无数的半边猪肉,因为超重,晾肉间竟瞬间倒塌。猪肉胀库,但限于当时每人一月只供一斤肉的政策,又不敢敞开供应。影响所及,作为肥猪中转站的南郊二养场,因猪只拥挤,竟陆续死了5000头猪。正在冷冻厂负责技术工作的张德元闻讯后,急得干瞪眼。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出面,很快平息了风波,有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一天,一位副市长同张德元去见北京来的一位老领导。张德元特别建议,为了杜绝上述风波的重演,应该把屠宰场直接设在冷冻厂旁边,这样,每天往返运肉的冷藏车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就节省了。事后,中央对冷冻厂追加了60万元投资。张德元设计了两条宰杀生产线,一条剥皮线,一条烫皮线。新建的屠宰场技术先进,产量惊人,一个班90多人,即可宰杀6000头猪。
在此期间,张德元还搞了个高温蒸汽化油车间,又对美国造的刮毛机进行改进。他发现,宰杀的猪在机器里其实几秒钟就已经把毛刮干净了,但它是流水作业,只能每隔一分钟自动进出一头猪,这显然造成了浪费。他把他改成手动,趁前一只猪到出口处时,进口处同时进猪。美式刮毛机一小时只能刮60头猪,他把它改进后,一小时可刮280头。为了改进他自己发明的电动剥皮机,他还专门到制革厂去调查,弄清了客户的需求。他在工艺上搞了个吊烫,不能剥皮的头、脚只造型,不做吊烫,把不宜制革的肚皮留来当肉卖,单此项即降低生产成本20%,而剥下的猪皮也最受制革厂的欢迎。
张德元是一个处处留心、善于学习的人。当年发明电动剥皮机时,遇到电学上的难题,他利用开市人大会时跟电力局总工程师同寝室的便利,虚心求教,终成内行。
张德元1960年初秋被国务院科技局评为工程师,六十五岁退休后补办了高级工程师的手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