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量具刃具厂:东郊工业的骄傲与自豪

成都量具刃具厂:东郊工业的骄傲与自豪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郊,是成都现代工业的缩影,是数十万产业工人的骄傲和自豪。当年最受国家领导人青睐的是成都量具刃具厂。1956年2月,一机部决定在四川筹建成都量具刃具厂,杨亭秀走马上任。朱老总回到北京,于3月16日书面向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了成量厂的建厂经验,提出“应该加以介绍和推广”。中央将朱德的报告转发全国,要求各省市向成量厂学习。在成都东郊所有大型工厂中,有幸接受过毛泽东视察的,只有量具刃具厂。

成都量具刃具厂:东郊工业的骄傲与自豪

东郊,是成都现代工业的缩影,是数十万产业工人的骄傲和自豪。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曾经不止一次地踏上过东郊这片土地。

当年最受国家领导人青睐的是成都量具刃具厂。

量具刃具厂的掌门人是厂长兼党委书记杨亭秀。杨亭秀出生于1918年,山西代县人,毕业于当时全国爱国知识青年向往的圣地之一的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他当年活跃在滹沱河畔,顽强抗击日寇,是威震敌胆的年轻的代县县长,日寇汉奸对他恨之入骨,公开悬赏3000大洋买他的人头,他曾几次在群众的掩护下死里逃生。他于1949年12月随18兵团南下四川接收新解放区,任川西第一大县金堂县的首任县委书记。

1956年2月,一机部决定在四川筹建成都量具刃具厂,杨亭秀走马上任。按照一般的建厂进度,成量厂这么大的一个工厂,如果按照计划任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详图、施工建设、调试生产这样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没有三年五载是建不成的,光设计制图少说也得花上一年多。杨亭秀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何必搞费时费钱费力地重复劳动呢?不如直接把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现成的设计图纸拿过来,为我所用。但他心里明白,此事太重大了,这是整个西南第一座现代精密工具制造厂,一个中央直接抓的大型企业,他只能逐级请示、汇报、力争。

岂料他的逐级请示汇报,竟是逐级吃闭门羹。他愈来愈郁闷,愈来愈不服气,就直接飞北京,找一机部设计总局“申冤”,不料设计总局也泼他的冷水。他火气上来,就跟总局的人争吵,双方僵持不下。旁边有个暗中赞同他的明白人就适时插话说,这样争辩也不顶用,干脆听听专家组长的意见吧。然后,部里就请驻一机部的苏联顾问——那位专家组长听取双方的汇报。专家组长不动声色地听完了争辩双方的陈述。岂料他不仅通情达理,而且还颇有“老大哥”的风范,很替中国着想。他说他赞成杨亭秀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同志重复使用他们设计的图纸这个想法很好,这可以大大加快工厂的建设速度,符合中国共产党尽快把工业搞上去的精神。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杨亭秀心里那个高兴劲啊!

1956年5月3日,工厂破土动工,掐指算来,从2月23日挂牌筹建至今,才不过64天。岂料1956年底,中央下令:成都量具刃具厂缓建,投资削减一半。不按常规出牌的杨亭秀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将建宿舍的钱节省下来搞试生产,继续修建已经修到二楼的量具车间厂房大楼,并按试生产的要求购置必要的机器设备。于是,工人的宿舍、办公室、食堂、俱乐部、医院、幼儿园、小学等等,凡是非生产性的设施,统统建成了可以使用十年之久的草房。杨亭秀带头搬进草房居住,一住就是十三年。

“1957年初,6个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到了12月栋主厂房基本建成,共历时22个月,完成基建投资2612万元,为原设计投资的88.25%,仅及哈量厂建厂投资的58%,建厂周期比哈量厂缩短两年多。当年完成产值127万元(当年不变价),实际产量较哈量厂提高30%。”[6]一个4000人的大厂已经在成都东郊崛起。

杨亭秀当年坚持修完的量具车间厂房大楼,是座苏式尖顶塔楼,东郊人多爱叫它“莫斯科大楼”或“红楼”。自从建成之日起,这座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莫斯科大楼”,就巍然屹立在府青路与二环路的交叉路口。当年,只要站在猛追湾二号桥(今新华桥)上朝北方向眺望,便会看见那异国风采的尖顶塔楼巍然屹立在天际线上。它曾经招徕了数不清的一拨一拨的成都人,从中心市区赶来瞧稀奇。这座东郊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堪称那个年代成都市最漂亮的建筑,近年已经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3月5日,是成量人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当年的解放军总司令,如今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来厂视察。朱德拄着手杖,先是冷静地看,看量具生产车间,看厂里刚生产出的产品。以量具厂房大楼(俄式尖顶塔楼)为代表的生产性设施修得一丝不苟,而其余的非生产性设施却是草房的天下,这种强烈的对比在朱老总的心头激起了涟漪。最后,他才在草房办公室里落座,听取杨亭秀的建厂情况汇报。杨亭秀的汇报让朱老总听得津津有味,眼看时近中午,他干脆叫杨亭秀随车,一起去省委用餐。在轿车里,在餐桌上,他边听杨亭秀汇报,边插话。

老总说:“你们厂的做法符合中央、毛主席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符合党的群众路线。”

老总又问起厂子建成后他们如何管理的问题。当听杨亭秀说按苏联设计的管理办时,老总插话了:“我到苏联参观过七八个厂子,觉得苏联的专业管理不错,但缺乏群众路线、群众管理。我看,你们既要搞专业管理,又要搞群众管理,把二者结合起来。战争中士兵在战壕里还开民主讨论会呢,搞工厂为什么不能搞呢?”

老总意犹未尽,想了想又说:“苏联搞的是一长制,我们要搞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集体总比个人强嘛!”老总的话让杨亭秀受益终身。(www.daowen.com)

朱老总回到北京,于3月16日书面向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了成量厂的建厂经验,提出“应该加以介绍和推广”。中央将朱德的报告转发全国,要求各省市向成量厂学习。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勤俭办厂的一个范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赶来,为成量厂拍了部纪录片叫《一个勤俭办企业的典范》。这部电影在全国的各个电影院和流动放映队放映,几乎覆盖了全国,成量厂一炮打响。此后,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薄一波等一大批中央领导陆续到厂视察。[7]

接踵而来的殊荣,不断鞭策着成量厂人。杨亭秀抓住1957年底中央追加投资的机遇,将设备大部突击购置安装到位,并使国产设备占到95%以上。

在成都东郊所有大型工厂中,有幸接受过毛泽东视察的,只有量具刃具厂。1958年3月5日下午,在成都西郊金牛坝召开成都会议的毛泽东,他的车队突然出现在东郊。

伟人毛泽东视察量具刃具厂的隆重场面我不便妄加揣测。感谢《激情岁月——成都东郊工业史话》一书的编撰者,专门在书中辟了专题《刃具厂的“幸福门”》以记其盛。兹将有关文字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当时毛主席在省委秘书长和其他省上领导的陪同下走进车间,车间主任王德明(音)和工人们一看是毛主席,都兴奋地喊起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一下子,车间全乱了,都争先恐后地涌到主席身边,形成了一道厚厚的人墙。后来,车间领导来了,把工人们分开,让毛主席从中间过,工人们都热烈鼓掌。毛主席先穿过备料车间,然后走刃具厂房的刨铣车间过,从机械车间到工具车间。当时车间主任罗为政赶来,幸运地和毛主席握了手。毛主席是从小门进厂的,不能再让他从车间的小门出,怎么办呢?于是罗为政主任分开人群,把厂房后面锁住的大门打开,毛主席才得以出去。6日,整个车间沸腾了,所有的工人都兴奋得不得了,生产量也迅速攀升。

工具车间以前一直实行月工资,后来改成计件工资,干多少拿多少,生产已经搞得风风火火。毛主席来了以后,在工人师傅田景琦的带动下,搞计件的工人们都提出不搞计件了,田景琦甚至把计件的工票都撕了。工人们的积极性高涨,生产量猛然翻了好几倍。

后来,毛主席曾经走过的那道门被工厂命名为“幸福门”[8]

到了1960年,成量厂新建了复杂刃具分厂、钢铁分厂、轴承厂分厂、冶金分厂、机床分厂、化工分厂、砂轮分厂、水泥分厂等14个卫星厂,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联合企业。此时的成量厂,其产值是原设计目标的10倍,而累计完成上缴利润已足以再建5个同类型的新厂。而最让杨亭秀欣慰的是,工厂逐渐锻炼出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和职工队伍,这支队伍敢打硬仗,并且洋溢着一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60年6月,国家主席刘少奇第二次来成量厂视察(第一次是在朱老总向中央推荐成量厂之后的1957年)。成量厂的管理经验让刘少奇感到很欣慰,他认为成量厂是贯彻毛主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先进典型”。他当场就吩咐陪同参观的成都市委书记,叫他派人帮助工厂总结经验,并上报中央。6月2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特稿,《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标题格外醒目,并且还加了编者按,号召全国各省市企业向成量厂学习。接着,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成量厂被授予全国的红旗工厂。杨亭秀站在讲台上,接过周恩来亲自授予的一面红旗,并接受总理的握手祝贺。刹那间,这位从抗日烽火中走过来的铁打的汉子,如今已锻铸成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杨亭秀,竟感觉眼睛发潮,从1952年夏担任205厂党委副书记至今,他已经问心无愧地为党、为祖国的工业化整整奋斗八年了,今天终于向周总理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9]

成量厂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梅开二度,自然成了全国注目的焦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又为它拍了一部题为《一个多、快、好、省的工厂》纪录片,在全国放映;《红旗》杂志、全国总工会、江西省委工业部等还派专人驻厂,学习、整理该厂的经验,前来成量厂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年的秋天,朱德委员长第二次来视察成量厂,他目睹了工厂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乐不可支,感叹道:“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经济之果!”

就在这段时间,成都东郊冉冉升起了耀眼的双子星座,一颗星星是量具刃具厂,另一颗星星是715厂(宏明无线电器材总厂),这两个厂都是新中国当年骄人的红旗工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