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京772厂远赴成都:970厂的诞生

南京772厂远赴成都:970厂的诞生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70厂是三线建设时期第一家搬迁到成都东郊的大Ⅱ型军工企业。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南京772厂党委在赴成都做好现场勘察和制定搬迁方案之后,于11月中旬召开干部会,先是传达中央工作会议和国防工作会议精神,然后正式下达了四机部的上述命令。从美丽的六朝古都到遥远的成都,真的是故土难离啊![5]由南京搬迁到成都的183人,加上776厂的291人,组成了草创时期的970厂。

南京772厂远赴成都:970厂的诞生

在建设桥头以东与二环路之间,建设路南边是建设路1号,北边是建设路2号。2号是原本选址德阳、于1958年开工建设的776厂。1号是后起之秀、专门生产半导体元器件的970厂。970厂是三线建设时期第一家搬迁到成都东郊的大Ⅱ型军工企业。

1964年9月30日,国家四机部的一纸命令同时下达两地:地处成都东郊的776厂和地处南京的772厂。这是四机部自建部以来的第4742号命令,命令的标题很长,叫《关于将七七六厂半导体车间独立为西南半导体厂(九七〇厂)并将七七二厂半导体车间分别合并到九七〇厂和七四二厂的命令》。这个970厂,后来正式定名为亚光电工厂。这个命令的下达显然有着国际背景。当时,欧美和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已经遥遥领先,而我国居然还没有一个半导体的专业工厂,这个即将诞生的970厂,就是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工厂。“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对于新生的这家工厂倒是十分贴切。部里要求970厂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筹建。当年11月6日,成都这边开始对970厂进行改建的筹备工作。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南京772厂党委在赴成都做好现场勘察和制定搬迁方案之后,于11月中旬召开干部会,先是传达中央工作会议和国防工作会议精神,然后正式下达了四机部的上述命令。这个消息在该厂引起的震动不言而喻。请注意,上文提到的745厂的母厂北京电子管厂启动搬迁,也是在这年的11月中旬,由此可见,在这些工厂的改建搬迁的背后,是极为强大的国家意志。

需要搬迁的职工多数是江浙人,即便是外地职工,也在南京工作多年,或者安了家,或者有了意中人。在理智上,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重大抉择谁能不拥护?但在情感上,谁没有家庭牵挂?从美丽的六朝古都到遥远的成都,真的是故土难离啊!再加上传说成都供应紧张,粮食定量低,气候也不如南京好,因此造成搬迁职工的思想波动。

在宣传动员阶段,工厂的党团员起了很大的作用。772厂有位叫孙瑞业的工具科长,他找科里一位确定内迁的工人谈话,对方将他一军说:“你去我就去。”他当即表态,如果组织需要,他坚决服从。后来厂里果然确定他举家内迁,他也愉快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还有一位20世纪50年代初进厂的工段长,组织确定他举家搬迁,爱人白天在工厂表态同意,当晚回家又反悔。他耐心地做爱人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次日带头报名内迁,引起了强烈反响。

最后确定:内迁职工183人,加上家属61人,总共244人。1964年11月25日,772厂支援三线建设的先遣小分队宣告成立。772厂只用半个月,就完成了落实四机部搬迁命令的组织发动工作,紧接着又只用了5天,就完成了工厂所有设备的拆卸、包装和发运的工作。从正式开始组织发动工作,到搬迁的职工和家属正式启程,前后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

12月7日这天,南京下关码头出现了别样的送别场面,启程的职工肩扛随身行李,扶老携幼,排着长队,等待登船。长队的两边围着前来送行的工人和亲友,或握手、或拥抱、或低语、或洒泪,那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令人动容。在呜呜的汽笛声中,轮船缓缓驶离了码头,隔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船上的职工们望着岸上使劲挥手。“再见了,南京!”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让每个人潸然泪下。

他们(指先遣小分队)来不及向亲人们告别,有的同志新婚没来得及照一张结婚照,有的同志在临别前一小时,为能在千里之外听到家乡的消息,急急忙忙赶到百货公司买了一台收音机,以解思乡之情。他们带着神圣使命出发了。他们是张克余、范霞英带着4个小孩,周平安携老母,同舒昌慈、骆国良、陈岚等一行13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故乡、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他们途经武汉、重庆,历时10天,不远千里,来到成都东郊,承担迎接大部队的生活、生产准备工作。

另外还有一组是郭光富、黄绍辉、谢永康、邱贤鑫四位同志,承担着押运设备的任务。路途辛劳不言而喻,闷人的货车车厢,吃、喝、拉、撒都成问题,历时半月,保证了生产设备如期到达。[5]

由南京搬迁到成都的183人,加上776厂的291人,组成了草创时期的970厂。先生产后生活,边建厂边生产——这既是厂领导的要求,也是工人师傅们的自觉行为。工人们大多住的是集体宿舍,条件最好的是两家人合住一套住房。长途跋涉,顾不得休整,一到达,就马上与国光六车间的一道开展工作。(www.daowen.com)

这个厂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医疗设备,一切全靠国光厂支援,甚至各项规章制度都尚未完善,索性借鉴国光厂的规章制度。没有凳子就坐在箱子上,或干脆坐在地上办公;没有办公桌,就两人合用一张。厂长、书记率先垂范,外出开会、办事,不是乘公交车,就是搭兄弟厂的便车。

1965年9月,工厂终于筹建完成,验收剪彩的会议是免不了的。但是厂里苦于各方面条件太差,无力招待一顿饭。厂党委书记、老革命赵永年硬着头皮,居然想出了一记绝招:发通知八点开会,十一点结束。这就意味着不必负担来宾们用午餐,就连四机部高竣副部长带领的验收组也不例外

四机部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投入生产,以满足军队的急需。1965年,970厂接到部里发来的电报,必须尽快生产出为某型号配套的军工产品。工厂领导二话不说,组织突击,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1965年当年居然创下完成产值2122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271.8万元,人均利润4162元的好业绩。

三年半之后,970厂又获得了一次壮大实力的机会。1969年4月1日,四机部军管会发出通知,撤销成都无线电工业学校建制,并与970厂合并,在该校的原址上对970厂进行改建和扩建。

在四处弥漫的灰尘中,大家挥动铁锤、钢钎或锄头,拆除教学楼、旧隔墙,平整地坪,汗流浃背……

在墙边地角机器无能为力的地方,用手工打磨水磨石地坪,男女老少排一排,或蹲或坐,手抓磨石,在水中使劲推动,哪怕腰酸腿痛手起泡。

当基建工程进入安装阶段的时候,人们又变成了管道工、钳工、吊装工、电工,打墙洞、抬钢管、弯管、割管、套丝口,加班加点不怕累。一心为的亚光早日建成投产。

通过全体亚光人的不懈努力,在沙河边的建设路1号,亚光电工厂的新厂房巍然屹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