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圣灯寺——成都秘密军工基地选址往事

圣灯寺——成都秘密军工基地选址往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当时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的二机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成都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马上要在成都筹建4个新厂。秘密军工基地的选址任务就落到了这7个人的头上。筹备组的7个人深感责任重大,恨不能早一天赶到成都。圣灯寺无形之中成了成都东郊的地标,被称为建设路的原点。筹备组还在初选的厂址上钻了四口地质勘探井,摸清了地质水文情况。

圣灯寺——成都秘密军工基地选址往事

成都东山的变化,始于1953年7月。成都东山的人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这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会彻底改变当地历史

其一,这年元旦,《人民日报》以《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发表了元旦社论。新中国度过了开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医治了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迈进了第四个年头。社论说:“在过去三年多的短短时间中,我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在苏联的大力支援之下,曾经解决了过去千百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祖国从悲惨的黑暗地狱中顿然走到了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人间世界。”社论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已经结束,1953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社论强调:“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社论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强国梦的共同心声。

其二,国家把成都确定为电子工业的三大基地之一。这年,苏联援助中国最初的141项重点工程,经过周恩来总理斯大林以及继任的赫鲁晓夫谈判,增加到了156项。这追加的15项多数都是电子工业项目。作为当时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的二机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成都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马上要在成都筹建4个新厂。这些新厂都属于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10局(军工局)紧急组建了成都基地的筹备小组,这是4个新厂联合的筹备组,总共7个人,除了组长张正文是部队的团长刚刚转业、不到40岁外,其余6个人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秘密军工基地的选址任务就落到了这7个人的头上。

在召见这7个人时,10局局长蒋崇璟神情庄重,说:“这个项目非常重要,是党中央亲自抓的项目,部里决定,派你们7个人去四川成都帮助筹建。”蒋局长最后强调,根据苏联方面的要求,筹备组必须在1953年的11月完成工厂选址的所有文件资料,这是底线,不得延误。任务很艰巨,但也很光荣。

天哪!在4个月之内,不仅必须完成工厂的选址以及所有的文件资料,而且还必须准确地翻译成俄文。完成这一整套程序的并非专家团队,而是他们7个外行。筹备组的7个人深感责任重大,恨不能早一天赶到成都。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宝(鸡)成(都)铁路还未通车,如果从北京乘火车到宝鸡,再改乘汽车到成都的话,至少要10天时间。如果乘飞机到武汉,再于武汉转乘轮船溯流而上到重庆,因滩多流急不能夜航,也要耗时7天。成渝铁路刚刚通车,火车从重庆到成都,也要15个小时。时间紧迫,部里就给他们买了飞重庆的飞机票,机型是最高时速256公里的安-2飞机,而且中途还必须在郑州机场降落加油。

1953年7月的某天,7个人所乘的飞机一早就从北京起飞,每个人都被颠簸的飞机弄得呕吐,到重庆时天都黑了。一行7人在10局下属的重庆716厂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上了火车,当晚就赶到了成都。

筹备组做的工作牵涉国防建设和国家机密,上级强调一定要注意保密,一定要减少通信,工厂地址绝不能告诉外人,信封上的通信地址只能写某某信箱。他们一到成都,很快就申请注册了叫“82”的邮政信箱。

根据苏联方面的要求,首先要为4个工厂选一个恰当的地址。需要考虑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未来工厂的物资、原料的供应情况,运输情况;当地全年的气象情况,有多少个晴天,多少个阴天,风量有多大,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地质水文情况,泥层结构,交通情况,等等。苏联方面并不了解我国成都这边的情况,就提出书面要求,要尽可能详细的情况。筹备组按苏联方的要求,跑了很多路,搜集了很多资料。选址前牵涉好多个相关部门,他们都一家家地去跑。

选择厂址最为关键,有了厂址才可能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因为年初《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发出的战斗号召,当时从上到下,各方面都非常支持配合,要哪块地就给哪块。成都市有关部门提供了东郊、南郊、西郊三个不同的方向供筹备组选择。他们都去踏勘过,最后选中了东郊沙河两岸。4个厂的选址都在圣灯寺周边的东山余脉地带,其中的国营715厂索性就建在圣灯寺的近旁。圣灯寺无形之中成了成都东郊的地标,被称为建设路的原点。

选中此地的理由是:其一,东郊地势比较高,不会受到洪水的影响;其二,成都市一年四季,最爱刮东北风,每年刮东北风的时间要占70%以上;其三,选中的厂址都在横跨沙河的踏水桥以东,大部分都是浅坡状的坟地和林地,其初衷是尽量少占出产稻谷的良田,再者,浅坡地比起水田,肯定更适合做厂房的基础。筹备组还在初选的厂址上钻了四口地质勘探井,摸清了地质水文情况。沉睡了亿万年的这片土地,破天荒地响起了马达的轰鸣声。(www.daowen.com)

当时的计划是把工厂建在沙河以东的浅坡上,把宿舍区摆在沙河以西的田野。之所以这样考虑,是想发挥沙河对于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并非利用沙河来取水或排污。按照当时成都市有关部门的说法,将来要建污水处理厂,沙河只能用来泄洪排雨水,工厂产生的废水应通过专门的排污管进入污水处理厂。苏联方面按我方的要求,4个厂都是将雨水管和污水管分开设计的,污水都进入了城市的污水管道。但令人遗憾的是,沙河后来还是变成了排污河。

荡舟沙河三洞桥 1956年 吕名正摄

筹备组的办公室最初就临时设在总府街招待所,后来搬到蜀华街一家饭店的客房里,以后4个厂分设了筹备组,715和719就搬了出来,另买了地方作为办公室。到了第三年,就分成了三个筹备组,即:715厂筹备组,784厂筹备组,719厂筹备组。整个筹备组最初的7个人,有4个都留在了715。788厂因为技术落后,已经停办了,就未设筹备组。最初筹建的788厂,主要产品是为雷达配套的军用高照度探照灯,探照高度计划斜射1万米,直射9000千米,而此时美国军用飞机的飞行高度早已超越了2万米,并且是照射光难以发现的黑色飞机。如此探照高度,不仅捕捉不到可能入侵的敌机,反而会暴露自己,故788厂被迫下马。后来,以788厂的原筹建班子,在788厂的原址上建起了773厂。

筹备组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料按要求整理好,并翻译成俄文,通过北京二机部10局邮寄到苏联。但苏联方面并不放心,又专门组织了一个搞设计的团队飞到成都,到现场考察核对。

苏联需要的材料分三次送达。最早的一批材料是在1953年的年底以前送出去的,苏联在1954年底送来初步设计之后,筹备组又给了他们一批资料。到了1955年,它的技术设计就到了,又让这边补充了一批资料,主要是原材料的供应和一些机械加工的能力问题,并且提出还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设计,被我方婉言谢绝。按照原协议,工厂开工以后,苏方将为我方提供最初几个月的原料,经过中方的努力,到开工的时候,工厂都有了原料,国产化达到了30%,并且都做了试验。开工一年后,原料国产化已达60%。三年以后,已达80%以上了。

筹备组成员还曾经突击学了二十几天俄语,掌握了一百个生字,查查字典,也就能勉强对付一下苏联来的初步设计、技术计划之类的资料,能看懂,但口语不行,只能进行简单的对话。这边形成的材料,由专门的翻译译成俄文后,再由筹备组做技术校对。

1955年3月,几位苏联专家到东郊来实地踏勘考察,就各个工厂设计方面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核对,包括工厂选点的地质结构、地震断裂带的问题。1956年又来了十几个人。到了1957年开工前夕,来了几十个管生产的专家。

工厂的厂房在1955年开始奠基,到1956年上半年,厂房就基本上建完了。1957年的上半年,设备陆续到达工厂。1957年底,有部分生产车间就已经开工了。苏联当时给成都厂的是成套设备,包括开工生产前三个月所需的原材料也发过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