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当国家决定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4项摆在成都的时候,成立了一个总筹备组。总筹备组赶到成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了一个名叫“82”的信箱。因为这4个新厂牵涉国防建设和国家机密,二机部10局强调一定要注意保密,要求筹备组一定要减少通信,工程地址绝不能告诉外人,信封上的通信地址只能写82信箱。后来因为715最大,人数最多,并且筹备组的多数人也到715去了,就把82信箱给了715。
成都东郊的大型军工企业都有三个厂名,第一厂名是内部编号,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更过;第二厂名是公开的,为的是掩人耳目,叫人无法望文生义,猜不透该工厂究竟是生产什么产品的;第三厂名是工厂向邮局申请注册的通信地址——某某信箱。比如:715厂就是内部编号,也是第一厂名,它是国家骨干军用电子元件配套企业;第二厂名起初叫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以后改名叫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总厂,宏明两个字就取自当时厂党委书记和厂长名字中间的第二个字——书记赵宏图,厂长夏明文);第三厂名叫82信箱。又比如:生产军用雷达整机的784厂,第二厂名叫国营锦江电机厂,第三厂名叫107信箱。生产为飞机、导弹配套的通信、导航系列产品的719厂,第二厂名叫国营成都无线电厂(后改称国营新兴仪器厂),第三厂名叫69信箱。于1957年从绵阳迁到因为技术过时已经停办的788厂原址的773厂(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是我国第一家最大的综合性电子束管骨干企业,其第二厂名(公开厂名)叫国营成都电子管厂(后更名为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第三厂名叫106信箱。
原国营784厂(锦江电机厂、107信箱)党委办公室主任蔡鹤皋,于1988年庆祝该厂开工生产三十周年时,写过一篇《筹建岁月漫忆》的文章,正好可以作为上述情况的补充和佐证。
蔡鹤皋在文章中写道:(www.daowen.com)
筹备组刚成立时,统一用七一五厂的八二信箱为通信地址,工厂代号和住地一律保密,不得泄露。一九五四年八月,我厂开设了自己的邮政信箱和电报挂号。随着工厂对外联系的增多,一九五八年,主管局通知设立第二厂名,并征求工厂意见。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已经公布,有的同志提议叫“上游”厂;有的同志以工厂位于历史名胜锦江之滨,取“锦江春色来天地”的意思,提议叫“锦江”厂等等。结果以“锦江”方案上报,经批复同意,并颁发给印章。[1]
比如773厂第二厂名的得名则纯属偶然,工厂最早向国家电子部报的厂名叫“马槽沟一号”,因为当时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田野没有人烟,刚好有一条叫马槽沟的灌溉水渠穿过工厂,所以就暂时以它报了厂名。后来才正式更名为红光电子管厂。
由此可见,东郊大型军工企业的第一厂名是与生俱来的,第三厂名(向邮政局申请注册的邮箱)是各个厂的筹备组在第一时间申请的,恰恰是对社会公开的第二厂名才是最后决定的,有的厂根据实际情况后来仍然有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