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环节化”指的是将既有产业链条环节通过重度垂直领域的研究与技术解决方案进行缩减与优化,这也意味着对商业模式设计者来说,深入研究产业链条、细致评估缩减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均存在创新价值。但必须说明的是,这种“缩减”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并非商业解决方案的准备者在退化,而是伴随着越来越多行业进入到互联网重度垂直领域视野内,中高频触发应用领域的创新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根据2015年的研究报告,80%的智能手机用户最常触发的APP数量不超过3个,消费者级的商业应用创新正在放慢增速,这也带来了视线转移,更多的重度垂直创新方向被设定在消费者不可见的后端,从供应链与管理效率入手,帮助产业升级,并赢得了相应的商业回报。
仍然举一个颇具行业研究价值的案例作为环节提升流通效率的有效参考,该案例发生在电商购物领域。可能很多读者看到“电商购物”会感觉到茫然,虽然中国的网络购物商业规模已经雄踞世界首位,每年“双十一”24小时内都能刷出让西方人瞠目结舌的业绩,但就整体来说,中国电商购物产业已经进入了平稳期,这里所指的平稳是指电商购物产业内绝大多数实体商品细分领域均已尘埃落定,若不出现者产业边界突然间改写的情况,多数实体商品电商购物几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市场份额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整体电商购物产业趋势来看,B2C(企业对消费者,例如天猫与京东商城)电商增速远远高于C2C电商(消费者对消费者,例如淘宝集市),这种增速在多年积累后,2015年的B2C电商成交额已超越C2C电商。显然,这与商业阶段背后的消费者诉求升级相关,越来越多的网购用户意识到,在品牌企业的网上商城购物将享受到更为妥善的物流配送、品质保障、退换货售后等重要服务。截至2015年,在B2C电商购物产业范围内,天猫雄踞第一,京东商城占据第二位,天猫的销售规模大致是京东商城的2.7~3.2倍,而京东商城又比排名在后面的当当、一号店、亚马逊中国等企业领先3倍以上的市场规模。该市场百分比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有质的变化,尽管市场各个战略集团也纷纷使用手段努力拉动增幅,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地上涨。
花费一节描绘“电商购物”,与笔者前文提到的“消费者级创新空间变窄”的结论并不矛盾,这里需要阐述的是,“电商购物”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便是环节缩减。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未逐步开始改革开放,最初一批收获红利的品牌商家秉承的市场铁律是“渠道为王”——与大量的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快速占据市场销售终端(可能是零售门店、货架或者柜台)。在这期间,中国一大批产销一体化或者纯贸易流通企业走向商业巅峰,但这种模式存在客观上的弊端,即“贸易流通利润”与“商品实际价值”之间存在差异。举例来说,一件商品的出厂价为30元,消费者从超市货架看到此商品、购买并且到超市收银台结账时,支付的也许是79.9元,“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异为经销商利润、仓储成本、零售终端利润等,而“电商购物”产业的发展让厂商有直接对话终端消费者成为可能。以商业实例解析的话,厂商会发现,自营的B2C电商平台完全可以在原有出厂价30元基础上,以42元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会很惊喜地发现,原来超市门店内79.9元的商品,在电商网站上购买仅需要42元。从此虚拟数据设定不难联想到,商户多出了12元商业利润,而消费者节约了37.9元。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此现象,得到的结论只有一句话:环节利润在新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压缩、同步,原环节利润获取者的角色价值正在逐步边缘化。中国整个电商购物产业的高速发展正源于这种“环节缩减”,当然,从行业研究者角度审视,这种“环节缩减”的高速并不能始终带来积极效应,海量的经销商、代理商、终端门店、商超正因此而面临着歇业、停业或者转型风险,我们无法因为保障部分产业不合理利润而降低科技发展速度,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这种科技升级的代价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背后存在的危机。
电商购物产业的“环节缩减”改变了商品流通利益结构,可在超过10年的电商购物产业快速增长过程中,也已经让此产业的细分领域变得越来越窄。可是,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给一个特定细分电商购物产业留下了机会——海淘!驱动产业规模化成型应该归功于近年来的海外游业务蓬勃发展,随着人民币增值,国人出境游已经成为常态。201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为1.2亿人次,虽然仅占据整体中国旅游人群规模的3%左右(2015年的旅游行业统计年报显示全年旅游人数为33亿人次左右),却呈现出高消费力人群密集的现象,这部分人群经历过海外购物后,绝大多数均对海外商品品质以及性价比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存在于海外旅行人群中,还影响着这群人周边的亲戚朋友,需求增量促成产业增量,海淘电商购物业务加速发展也在情理之中。(www.daowen.com)
尽管如此,中国的海淘电商购物业务的套路却相对简单,从事海淘电商购物的运营商通常采取两种方式解决用户需求:第一种,买手制,这是传承自海外代购的最原始的业务结构,由海外代购买手在电商平台发布商品,用户下单,买手购买并且处理物流和报关等业务流程;第二种,囤货制,由海淘电商运营者直接从海外购买货物并建仓于海关,当用户在海淘电商网站下单后,后出仓入关进入物流配送环节。这两种基础业务逻辑各有利弊,不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分。在买手制的海淘业务构架中,消费者面对的是海外买手个人,而海外买手无法对商品的售后、退换货、物流报关等业务实现完全监管,遭遇到假冒伪劣或者商品破损,维权成本高,维权难度大;在囤货制的海淘业务构架中,海淘电商运营者不可能囤积无限量的商品品类,为保障仓储率的周转与现金流的利用,通常只会让海淘爆品进入到商品序列,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囤货制限制下的可选择范围较小,但囤货制却对商品品质和整体服务拥有更为安全稳定的保障。
2015年,海淘电商领域出现了一匹黑马——“柿集”,该海淘电商团队启动了截然不同的海淘业务架构,利用爬虫技术,将海外数以千计的电商网站聚集在“柿集”平台上,并利用翻译软件外加内容运营机制,将原外文商品说明与参数转化成中国消费者可理解的文字内容。当用户在“柿集”下单购买海外商品后,与海外电商网站有接口打通的后台系统无限制地在海外电商网站下单,随后,“柿集”供应链团队便会处理从海外电商网站出货到报关,再到物流的全部服务流程。这种业务环节的缩减降低了买手制服务带来的品质风险,也降低了囤货制SKU有限的困难,帮助消费者达成的消费需求升级,包括:①所有价格或折扣同步,由于是爬虫技术获取商品信息,所以海外电商网站的任何价格折扣都在“柿集”APP内同步呈现;②商品品质保障,运营团队对合作的海外电商网站有严格的审核筛选机制,从商品来源上大幅度降低品质风险;③交易闭环,在“柿集”业务架构中,海外电商网站出仓发货的瞬间,即为“柿集”供应链团队接管之时,随后的全程物流、进出关、配送均在“柿集”自供应链控制范围内,对商品价值交付的过程实现监管;④关税补贴,由于更为先进的运营架构降低成本,“柿集”团队在市场推广期补贴消费者关税,让市场培育期的消费者更多地“沉浸”在“全球同价”的氛围中,逐步习惯海淘商品常态化的生活。
从“柿集”这一案例发生的产业背景和原有产业的业务结构相比较来看,再对比“柿集”的业务结构,就会发现“环节”带来的商业流通效率的增长幅度是惊人的,“柿集”在环节优化上改变了“买手”环节,也改变了“囤货”环节,让系统科技帮助供应链更为稳固安全,也让消费者得到了更多优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