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产品研发团队,都需要有3~6个月的产品技术储备,该储备甚至未必是用于产品主动迭代。如果以“明”与“暗”作为对比标签,“被动迭代”的技术产品储备完全属于“暗”的一面。如果没有特殊的触发因素,此类迭代准备完全可能永远都走不出研发实验室,而只会存在于技术文档。最常见的“被动迭代”会发生在竞争对手突然发布一个全新的产品版本,该产品版本在短短几十小时内便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被认为将改变竞争格局。此时此刻,“被动迭代”的技术储备将被启动,发布迭代产品,以更为领先性的产品功能与布局稳住已发生动摇的市场根基,以便为后续的技术产品较量提供多达数月的缓冲空间。
对产品战略制定者而言,“快速迭代”的打法有点像“咏春拳”——始终强调贴身短打,以快速与爆发力形成攻防兼备的效果。以“咏春”比喻“快速迭代”的产品战略,意味着产品战略制定同样需要秉承“贴身短打”的高频节奏,“贴身”指的是“贴身”市场、用户、对手三个主题。
贴身市场:任何宏观或微观意义的“市场”,均有阶段性的新技术问世,一旦捕捉到可能有价值的技术功能,便可利用“快速迭代”在本产品功能中得到体现,强化用户流失壁垒,帮助提升用户黏性,也能保障产品在主流功能布局上处于领先的位置上。
贴身用户:对用户来说,不断迭代的产品提示本身就是触发动机的因素,对于很多用户的实际使用逻辑来说,经常会因为某一个产品发布迭代更新公告而提醒用户需要去使用、体验新功能,部分用户会因为“快速迭代”而与产品发生更为密切的触发。(www.daowen.com)
贴身对手:不论是市场领先者还是市场追赶者,“竞争对手”的概念一直存在,“快速迭代”的产品战略能帮助产品始终与竞争对手在功能上紧咬或者保持领先。
同样,产品战略的“快速迭代”需要与市场、运营、资本三大基础战略保持同步,没有市场部门同步实现市场信息的双向互通,没有运营部门提供迭代的资源支持,没有资本市场提供充裕的竞争资金,那么产品战略的“快速迭代”就很难保障竞争力稳定有效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