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收听采访音频
“校导”杨晓锋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校里20%的学生。是一部分渴望成长、不甘平庸、不想堕落、对自己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人。
——杨晓锋
大学毕业上哪儿去找合适的工作
职场新人为什么不好用
校导CEO是怎样炼成的
“校导职通车”如何在四年内打造商务精英
本期嘉宾:杨晓锋
校导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武汉市“城市合伙人”
武汉市十佳先进创业人物
武汉大学生“创业先锋”
武汉市洪山区“青年创业之星”
杨晓锋代表作品:
《怎么建立创始人与合伙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除了合伙人,创业公司还需要这种人》
《缺乏这种能力,很难有卓越的职场表现》
《这件事,我琢磨了两年,现在该干了/与每个老板有关》
《有些人太过聪明,以至于一事无成》
《我原以为大家都懂得请示汇报》
《成大事者,要有一种自命不凡的精神》
《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掌握了社群运营的根和魂》
校导网成立于2011年,截至到2017年8月,六年来用户覆盖全国1860多所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个人用户有112万大学生,12000多个学生社团。校导网基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大学生欠缺的职业技能,每年会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参观走访,还有各种创业大赛、论坛等。主旨是大学期间要养成好习惯,要自律,大学期间要做好职业规划,要为自己将来的梦想去奋斗。凡是在校导APP上坚持打卡21天、60多天、100多天的人,肯定是有想法、有毅力的人。拿读书来说,坚持读书打卡365天,这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在做,也是好习惯的受益者。我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用户进行筛选,根据大数据设计职业规划方案。我们的合作企业比较多,会在毕业时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
在大学里我们主要学的是专业知识。比如我,是学材料化学的。但材料化学它不会教你怎么去沟通、如何团队协作、有些什么职场礼仪……但这些是职场里最基础的事情,与你的专业没关系。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通用的职场技能”。
那为什么大学里不开设这门课程呢?对这个问题,我是觉得学校没法教这门课。为什么?因为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毕业之后直接成为老师的,没有职场经验。你让他去教职场课程,他怎么教?他看着教材教?教授职场技能必须有丰富职场经验、并且一直身在职场保持更新的人,他才具备这个能力,这就注定这一块的教育是由企业、由职场人士来参与。我们请的导师全是职场工作5~10年以上的人。比如教团队协作、团队打造这门课程,那你至少要带过30人以上的团队。在一个公司里是中层管理以上,年收入在20万~30万以上的人。有些人能做到,可他不会讲、不会总结,要具备这些能力同时还要能讲的人,才能给学生上课。你也可以把我们的工作理解为企业的培训部,我们向企业收取费用。
很多两三百人的中小企业,他并没有非常健全的培训制度,需要的是能立刻给企业产生价值的人,但这样的人是很难找的。我们给他招进来的是我们培养的,在校导坚持习惯、参加活动、加入社团选拨出来的,对企业来说立马就能上手,所以他愿意支付这个费用。
我在家里是老大,父母读书不多,所以很多事都是我自己来决定,包括报考大学、选择专业以及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和找工作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我上大学的学费是申请的国家助学金贷款,条件是毕业两年后偿还,后来毕业一年后我就自己挣钱还上了。除了大学一年级的生活费是家里出的,后来的都是自己负担的。那是2008年,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就够花了。(www.daowen.com)
我觉得大学和高中最大的不同是要更多地参与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知识。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很多社团,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发现大学给我的经验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我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创业。
明确这个想法后其实我自己也很震惊,想到家里一定会反对,我就先办了休学,才跟家里说。得知我休学的消息,家里意见非常大,特别是我父亲,说如果我现在创业的话就不认我这个孩子了,就不管我了。从那以后生活费就断了。我多次和他沟通,然而观点不一样,很难取得他的认同,最后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自己的成功创业,来向他证明,我走的这条路是对的,我通过创业也可以让家人过得很好。我那时已经接了很多校园推广的业务,对于自力更生养活自己非常有信心。
当时我们一起干的有六个人,他们都是兼职,就我一个人是休学创业。当时我已经决定了就是要走创业这条路,而其他人只是跟着我锻炼一下,我不想让他们冒太大风险。平均一下我一个月能挣两千左右。得益于理工大的特殊福利,休学两年期间我吃、住都在学校,基本上没有其他大的开销。
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初始资金消耗光了,面临的抉择是还要不要做这个项目?做的话,我们看不到它能盈利,看不到能继续做下去的希望;不做的话,大家也心有不甘。我们积累了很多学生社团经验,我当时觉得有用户应该还是有价值的,如果不管了,这些社团资源就丢失了,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赚钱。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扛下来了,我去申请了“小额贷款”,就是高利贷。社团做活动的时候,我们拿钱出来给他们做推广。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方向:在企业和学生中进行对接。
最难的其实还不是这个时候。2008年我休学到2011年创立校导之间,是我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公司刚成立四个月,资金链就断了。刚开始我们每个人垫了几千块钱,后来发现不够,就又找身边的人借,找家里要。我是没法找家里要,就找了五六个同学借了五万块钱。创业失败,这些钱都亏进去了,员工离职,合伙人散伙,只剩下我一个人。本来我们是共同创业,风险共担,可因为是大学生,有的合伙人不懂这个规则,还找我还钱,说:“我这么相信你,跟你一起创业,现在亏钱了家里人都找我麻烦……。”找我的这个女生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只好说,那我给你写个欠条,等我赚了钱就还给你。
接下来的一个月,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每天我都在想,人为什么要活着。
后来我看到很多创业者都会得抑郁症,回想起来那时我就是抑郁症,很严重,随时都想自杀。
后来怎么挺过来的呢?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你是一个很正能量的人,我经常关注你的QQ空间,可是最近你都没更新了,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啦?
我说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这个朋友年龄比我大些,也是创业的时候认识的,他创业比我成功些。我认识他的时候还没开公司,只是带着同学一起做兼职,一个月还能挣几千块钱。他跟我见面后很激动,说:“我感觉你就是下一个任正非!”那时候他对我说这话我没什么感觉,我当时读大一,还不知道任正非是谁。
听说我遇到困难,他说,你为什么不找我呢。
我不好意思说。我觉得我们都是萍水相逢,都是创业者,再说那段时间我也找了很多很好的朋友,都很难给我更多的支持,所以我基本上很绝望了。
结果他说要和我见面,见面后他打开随身带的腰包,那个包平时都放着公章、合同之类,随时要跟人签约的,那天打开后,包里全是钱。他说:“我就这么多了。”
我生平第一次对一个大男生脸红,而且感动得快要哭出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时,他拍着我的肩膀说:
“我仍然相信,你是下一个任正非。”他的话对我激励非常大。
那是我最低谷的时候,我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创业。我觉得当初那些反对我的人都是预言家,他们都很正确——我真的不适合创业。看,果然失败了。
在那样的时候,他却选择相信我,我一下就找回了自信。
我开始调整自己。我想,我不做电子商务了,我就做最传统的摆地摊、做代理、找一些厂商进货、上门推销。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他给我的一万多资金我只用了一点点,那时候我非常珍惜钱,我生怕辜负了他。去进货的时候,我就用我的学生证做抵押;有时货进得多了,学生证身份证都不够用了,我就用我的人做抵押。我带两个同学过去,跟他们说:“我人押在这里,我同学把货带走,等卖完之后再拿钱来赎我。”大概做了一年的时间,到2010年底,整个公司转亏为盈。我们团队开会,第一次分钱,第一次讨论“你分多少钱”“我分多少钱”;以前每次都是“你出多少钱”“我出多少钱”。我重新回到互联网平台,但是对公司发展方向作了调整。我发现之前做的那种电子商务很烧钱,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转型后我们做大学生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现在做的是大学生成长社区,从培养习惯到最后推荐就业,不断在调整。我们研究了很多成功人士,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有独特的习惯。比如乔布斯,他是每天早上九点之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九点之后到公司去转,下午很早就回去。还有很多企业高管都是早上读报、跑步,所以我们提倡有规律、自律的生活。
休学两年后,我重新回到课堂。面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学弟学妹,坐在一起学习已经感觉到彼此间有距离;另一方面,两年来我一直在快节奏的创业中,重新回到慢悠悠的校园生活,经常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除此之外,由于所学知识与自己从事的事业关系不大,确实很难静下心来。可我为什么还是坚持下来了呢?
一是因为,通过这两年的创业,我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还是缺乏的;另一方面,我体会到创业确实不容易,开始慢慢理解家人为什么反对,也开始为他们着想:家里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我也该把书读完,圆了父母亲的梦想。
很多学弟学妹都问过我:是不是也可以像我一样,遇到专业不喜欢了就休学先去创业?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要像我这样去做。如果一进大学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你可以选择努力地学习,努力到大一下学期有转专业的资本,这是国家规定每个学生都有的权利。你可以凭实力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最好的途径。但是这个要求非常高,你的学习成绩要达到转专业的标准。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我觉得你只要保证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够毕业就可以,然后在业余时间去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第三种情况,如果你学习本专业确实很痛苦,没有天赋,考试也无法通过,又觉得自己足够优秀,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痴迷,那么你可以尝试像我这样做。
休学之前我学的是材料化学,我创业的方向是做互联网电子商务。所以我复学之后就转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些。要实现这个转专业步骤,你得向学校证明你有这个能力或者说优势,我在休学之后就一直在做这个准备,我知道我可能会往这个方向去转。
2015年8月份我们完成了A轮融资,当时是按2个亿的保值投进来的,现在市值大约是3个亿。我们所做的“校导峙”项目,做得更多的是帮助大学生在平台上养成好习惯,比如说:每天早起、读书、跑步,每天背单词……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加入一些好的学生组织或社团,参与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发掘优秀人才,并帮助他们成长的一个平台。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我认为内因起决定作用。内因这一块,我认为,通过你具备什么样的习惯,就可以看出你是否是一个自律的人。如果人的内心没有下定决心要去成长或者要去学某方面的知识的话,那么你上再好的大学,你认识再牛的人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主张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成功之前先具备成功的人所具有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找到成功的人,跟他一起去学习、成长、进步。等到大三大四,我们再给你一个专门的培训,让你加速成长,最终在毕业的时候向你推荐适合的岗位。
关于“成功人士”的定义,在我看来,首先他对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十分明确,就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我”为我想成为的人做了努力和准备。并且不管未来是创业还是就业,我在沿着这个方向奋斗。我觉得这样的人,他不管从事什么,都是成功的人。而不是他的生活是被安排的、被打乱的、被妥协的。从2008年创业到现在,我始终走在帮助大学生成长这条路上,始终没有偏离过方向。我们最早期的合伙人到现在一直都在,不离不弃。我认为今天我的成功不在于我有多少员工或者我的企业有多少市值,而是我始终如一地按照我既定的计划在前进。
很多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可如果没有坚定的方向,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在这个公司干一年又跳到另一个公司……我觉得这很难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不停地变换方向反而会让你没有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对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刚开始找到第一份工作,在这个公司没有成为你个人发展的瓶颈之前,你就应该一直努力地去工作。我觉得不可能说你一去一个公司就发现,自己个人能力太强了,不管干什么都比别人强——还没到那个地步吧。也许干个两三年、三四年,你会成为这个公司最优秀的人,这个时候如果确实这个平台小了,或者它会限制你,我觉得可以跳槽。而这之前最好还是沉淀下来,在这个公司成为最优秀的人。
采访“校导网”创始人杨晓锋(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