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还很落后,更没有像微博和微信这样的新媒体平台,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进行了微弱宣传。
由于宣传乏力,所以这个比赛收到的初赛稿件大部分来自于上海。收到初赛的作品后,组织者和评委都松了一口气。一方面是因为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数量对当时的作文大赛来说相当可观;另一方面则是作品的质量非常高,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这其中的投稿就包括《求医》和《书店》,这两篇文章在后面很长时间里被学生争相传阅,文章的作者就是韩寒。但真正让他被大众熟知,是发生在他复试时的事情。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如期举行。
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程郁缀和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原来身处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叶兆言提议通知韩寒前来补考,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补考。那是一个标准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团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另一位编辑林青负责为韩寒监考。
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韩寒机会,还是韩寒成就了这项赛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
在那个房间里,韩寒写了一个多小时,林青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韩寒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这本书累计发行超过200万册,是中国近20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与此同时,韩寒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他笑称,“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而他也没有食言。2001年起平均每年都有作品出版问世,2001年文集《零下一度》、2002年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均获得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2003年杂文集《通稿2003》获得当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2004年小说《长安乱》获得当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第一,同时文集《韩寒五年》除了在香港、台湾出版繁体版本之外,该书还有法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不同的版本,其中法国版本成为2004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2005年韩寒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www.daowen.com)
2006年5月23日,韩寒的个人单曲《私奔》MV发行。9月28日,韩寒首张集合了音乐、诗文与影像于一体的礼盒包装唱片书《寒·十八禁》发行。
2009年,他主编杂志《独唱团》,上市首日销量破10万册,22天突破百万册。
2012年,韩寒发布了APP阅读应用“ONE·一个”,豌豆荚首周下载量破15万。
2014年,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票房6.3亿元刷新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
好了,类似的IP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
先不要看下面的内容,从以上四个IP故事,你可以先总结一下,其中有哪些共同特点?
通过回顾上面四个IP,我们发现有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IP都有过一次大范围爆发。
《还珠格格》从内地到出口周边国家的热映、兔斯基表情在网络上的火速传播、秋叶的《如何成为PPT高手》PPT作品疯狂下载、韩寒传奇般的大赛复试经历以及《三重门》狂销后退学引起广泛讨论,都是转折点。
第二,爆发之后迅速多平台占位。
赵薇在《还珠格格》热播后,接下更多的电视剧、电影,出唱片、参加晚会、上电视节目,多渠道占领;兔斯基在论坛火爆之后,新闻报道、博客连载、QQ主题群、专属域名互动平台、摩托罗拉代言等;秋叶的图书热销后,马上开始百度文库、百度云、微博、豆瓣、知乎、微信、电子书、PPT插件多平台植入运营,在各个渠道强化自身的影响力,而且通过付费学员群分享和答疑,保持和学员的深度连接;韩寒不仅是作家,赛车手、主编、博主、导演、作曲人、监制等身份也被大家熟知。
第三,高质量持续产出。
《还珠格格》的爆红立即产出后续几部延伸作品,为了尽快呈现给观众,采取边写边拍的模式;兔斯基系列在王卯卯的博客上进行了长时间连载,作者本人为了维持创作水准还前往美国进修;秋叶老师坚持一年写一部有影响力的图书,不断从一个领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韩寒从2000年开始到今天,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随笔,每一年都至少有一部作品问世,而且每隔几年都会进军一个新领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说到这里,来思考一下,打造IP会不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从以上三个特点我们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