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资本所侧重的投资重心,他们看某个项目本身的价值繁衍度有多高,会更加注重这个项目本身“内容源”的可兼容度有多高,辐射效应有多强。好“IP”的基本属性,是必须具备最大程度上应用的可兼容性。是否能够在不同文化产品形式上引爆话题、创造流行,这是判断一个IP能否做强做大的重要依据。我们把IP的内容包容度分解为三个维度,维度越大越深,其作为“IP”的价值便越高。
(1)三观指数
对成熟的、有价值的IP而言,作品中的价值观、文化和哲学方面的厚度,与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契合度,这些核心价值的辐射源将是决定成败、持久与否的核心。
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很明显。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就已经瞄准了东亚文化圈这个巨大的市场。韩国作为拳头首先冲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是韩剧。
韩剧靠什么文化价值观制造共鸣?就是儒家的家庭文化。《爱情是什么》是央视1997年最早引进的韩剧,韩剧在中国市场的火爆就是从这部剧开始的。剧本讲述的一边是传统保守的旧式家庭,一边是现代民主的新式家庭,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联姻而产生的故事。看到这样的话题,如果告诉你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摄的电视剧,你会觉得这非常正常,这不正是中国当下天天发生的事吗?所以提到内容,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我们喜欢某个角色、某个故事……但这些都是最表层的东西。价值观才是背后的灵魂,才是优质IP的引擎。韩剧抓住了儒家文化圈的价值观,作为韩国文化产品的代表,也就渐渐打入了东亚文化圈。
2015年IP网剧改编成大电影,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万万没想到》票房没有达到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部电影缺乏一个引发共鸣的核心价值观。单是无厘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为了制造笑点而创造笑点,观众很难被激发。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世界观能够让受众产生一种代入感。在《三体》中,作者通过对三体危机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末日的降临以及对宇宙的敬畏。黑暗森林法则也直接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个宏大叙事是整个IP的基调,它为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跌宕,以及剧情的起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为什么要花费巨大力气去设定角色、故事、符号背后的整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因为人物可以变化,时代可以更迭,环境可以重设,形式可以创新……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发的价值观才是能永远存在下去的,不会因为时代变化和兴趣爱好、呈现形式的变化就死掉。莎士比亚的故事再过一千年,还会激发人类的情感共鸣,因为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抓住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冲突,情感冲突的形式会变化,但是内核是不变的,是见证了人性的深刻的。
电影故事剧情的发展,其实都是在阐述某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核如果有问题,故事和剧情势必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故事是根据人性的冲突内核、三观、心理来设计的。
比如,漫威漫画的故事很多是二战背景,但是现在的故事完全不同。故事变成电影可以根据时代、环境、历史背景的需要进行调整,而我们真正想讲的是文化、价值观、哲学,这才是底层的,也是永恒的。
所以,对一个拥有丰富背景经历的“角色形象”而言,视角往往会变成这样:不是通过一个故事去认识美国队长“罗杰斯”,而是通过“罗杰斯”这个形象,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因此,优质IP故事的职责不是要去定义和塑造角色,而是故事开始之前,角色就已活生生地存在了。
好故事是好载体,可以为角色加分,但绝不是一整套商业设计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反而是罗杰斯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具体而言,就是他承载的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被广泛认可,编剧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故事、新的场景去反复展示这些能引起人类共鸣的价值观。美国队长、蜘蛛侠等早期角色能活到今天并保持生命力,这是重要原因。因此IP的本质,追求的是一种普世意义上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共鸣,而不仅仅是故事层面的快感。
再以2015年萌遍全球的大白为例,假设你完全没有看过《超能陆战队》以及相关的任何故事,只是给你看一个这样萌萌哒的形象,或许一开始你确实会觉得喜欢得不得了,但你真的会因为“萌”而对这个形象喜欢几十年吗?过几天突然有个“熊本”更萌,你的兴趣可能立即就会转移。
为什么那么多女生喜欢大白?除了大白头小身大,极具呆萌气质的外形,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展现的细节:温和善良,无限包容,对HERO不求回报的好,只要HERO高兴,愿意为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HERO最坚定的支持者,懂得用温暖的拥抱安抚HERO脆弱敏感的情绪,愿意用生命保护HERO,这简直就是女生梦中的白马王子。
而大白的经历还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英雄并不全是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为宣言,在人际互动中给人安全感、可靠感,甚至能包容敌人,才是真正的超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靠接纳、包容、积极关注来获得这种能力;当你学会觉察自我的局限,觉察他人的内心,与人充分共情,就能做到接纳生活。
女人为什么喜欢幻想那种集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一根筋只知道对自己好的人?因为现实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与压力,愿意无条件给我们长久关怀与温暖的人,除了父母,实在太罕见了。所以大家都幻想有一个伴侣,这个人,最好能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用爱来安抚我们脆弱的心;最好能在我们摊上事儿的时候挺身而出为我们摆平一切;最好在我们童心大发的时候嬉笑疯闹陪我们尽情尽兴……而所有的这些,Baymax都做到了。“大白”就这样成为大部分女性幻想中的温暖载体,所以它集万千女性宠爱于一身。
即便是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也需要明白,创造一个优质IP不是画得很好、写得很好就可以了,IP创作的主要精力,其实并不在这些表层的东西上。否则一个写作不错的人,一个画画不错的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优质IP了,但显然不是。
其实,不论是在小说创作领域还是电影领域,早已形成共识——故事早就写完了,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新故事,但人对情感和文化的追求,哲学层面的思考,则是永恒命题。
人类普世的价值观、道德观,跨越文化、区域、种族、时间等一切。这些东西,一千年前和现在没什么不同。
这才是IP真正的“根”。这个“根”足够稳、足够大、足够深,IP的价值就足够高。
(2)跨介指数
这里的“介”指的是“媒介”。主要是评估IP能否改编成游戏、影视剧等多种类型的素材,从而可以在多元化媒介平台上播放,影响不同的受众人群。
传媒产业百年变迁的规律告诉我们,消费者行为变化对传媒产业的变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未来5~10年,整个传媒产业包括创意人才、运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将会加速向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互联网媒介倾斜,因为消费者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这些领域。
新时代的IP需要为可预见的商业化转换做好准备。美日两国传统媒体还是主流渠道,中国的年轻观众却早早被养成了互联网以及移动端为首选媒体的习惯,他们几乎不看电视。
一个高价值IP的跨媒介设计应该是前置的,在执行之前提前考虑,为未来的多变现渠道和长期商业化路径做好准备。如果没有提前规划IP的运营渠道和推广节奏,在后期执行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诗歌很难成为好IP,因为这些诗歌里面的文字虽然优美,但是除了改成音频阅读文件,似乎很难变成其他的文化产品,除非你是浩大的史诗,比如《荷马史诗》用诗歌讲述故事,记录历史。
再比如一些“连连看”“找不同”的小游戏,虽然玩的人很多,但是游戏本身情景设计太简单,难以容纳复杂的剧情,多做渠道推广的成本也很高,反而走打包路线,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供大家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游戏门户这样的IP,比如4399。
(3)兼容指数
刚才跨介指数说的是媒介形式多元性,兼容指数说的是内容改编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兼容度,指的是内容的改编空间是否够大,有时候简单的故事框架,反而能容纳无限的脑洞。
比如《太子妃升职记》原是一部险些“胎死腹中”的作品。作为乐视购买的IP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原著作者鲜橙的《太子妃升职记》属于一部网络言情小说,在晋江文学城的最高单章阅读量仅几十万,距离《芈月传》阅读用户超过175.6万人这样的“爆款”相差甚远。
据《太子妃升职记》的领衔编剧秦爽透露,创作团队只用了原著内容10%~15%的素材,大量创作都来自团队的头脑风暴,之所以选择这部IP,也正是看中它的改编自由度高,再创作的可塑性强。
有些大家非常熟知的强IP,也具有极大的改编空间。像金庸的小说,被反复拍摄为电影,但是每个导演拍出来的江湖都是自己心目中的江湖。
一个题材之所以能够成为IP,势必是早已经被某一群体熟知,如果单纯只是换换形式,很难有长久的能量。优质的IP应在各个衍生领域内都具有一定的改编再创作空间,那么IP与改编作品之间是否契合,就成为IP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比如《鬼吹灯》作为超级大IP,原著中的情节早已经被广泛的读者耳熟能详,拍电影肯定有观众缘。但在中国拍电影有诸多限制,所以《鬼吹灯之寻龙诀》是在保留原来诸多角色、情节特征的情况下重新写的一个故事。
IP兼容度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游记》。西游记题材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大IP,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巨大的可阐释空间,经得起不断改编。
很多名著、经典作品是凭作者一己之力完成的,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价值观。而《西游记》脱胎于民间文化,它的价值观更加开放,包容性更强,可以承载各个时代的社会经验,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小说里包含的神话、爱情、武侠等诸多因素,都可以作为电影提取的元素和角度。
我们来看看几个著名的孙悟空。
一个曾打破迪士尼神话的孙悟空
20世纪20年代,中国诞生了自己的动画片,到了抗战初期,万氏兄弟怀着“以动画为武器”的信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但是到了40年代国民党消极抗战政策出台,一切有关抗战内容的影片都被排斥停拍,无事可做的万氏兄弟只好回到上海。
那个时候美国迪士尼公司推出动画片《白雪公主》,这部耗资百万美元的电影上映后风靡全球,在上海放映时也盛况空前,票房很高,这对万氏兄弟触动很大,他们决心拍一部高质量的动画长片扬眉吐气。
万氏兄弟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片段,颇有深意。一方面,《西游记》群众基础深厚,另一方面,在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孙悟空这个深入人心的抗争形象无疑可以很恰当地传达反抗侵略的意图,片中“人民大众团结起来争取最后胜利”这句台词更旨在呼吁国内撇开党派之争,团结起来抵御外敌。
当然了,这个含义比较隐晦,影片最终还被引进到日本,让日本人也大吃一惊,没想到“东亚病夫”还能拍出这么好的东西。
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从医的年轻人,在看完《铁扇公主》后大受影响,决定放弃学医,从事动画创作,他的名字叫手冢治虫。
这个名字你或许不熟悉,但他后来的作品《铁臂阿童木》你肯定看过。
多少年后,七十岁的手冢治虫访华时来到上海拜访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老人,他深深鞠了一躬,说万老爷子,不是受你的影响,绝对没有我的今天。
手冢治虫是日本动画鼻祖式大师,却是看了我们的动画后才干了这行,一个世纪过去,我们的动画却跟日本差了太多。
《铁扇公主》上映后票房收入超过了当时上映的所有动画片,打破了迪士尼动画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成为当时比肩世界动画电影的一部杰作,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一个改变了命运的孙悟空
《铁扇公主》绝非万氏兄弟的终极目的,他们早已经写好了另外一个剧本,但由于投资巨大一直没有机会,此时《铁扇公主》让投资商看到了票房,机会终于来了。
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设计孙悟空的形象,前前后后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有了“桃状的脸型+鹅黄色上衣+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长筒黑靴+翠绿围巾”这个后来被无数人所熟悉的“齐天大圣”形象。
《大闹天宫》一经问世,特别是孙悟空这个经典形象一诞生,就注定了其日后会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国动画带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动画片的经典,它影响几代人。后来大多数的孙悟空都难逃这个形象的影子,包括六小龄童版的诠释。
特别要注意的是,万籁鸣将《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被收复的结局,改为孙悟空最终获得胜利,大闹天宫之后回到花果山跟孩儿们过起幸福的生活,更加体现了对孙悟空反抗精神的肯定,表现出那个时代下对追求自由的表达,赋予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十分熟悉的“孙悟空”充满人性化的诠释和全新的命运。
一个从猴变成人的孙悟空
1994年7月,在银川市的一间宾馆里,周星驰坐立不安。
《大话西游》已经开拍了一周了,各种孙悟空的形象在他的脑子里翻来跳去,他实在不知道怎么演孙悟空和至尊宝这两个角色。(www.daowen.com)
忐忑了很久,他闯入了导演刘镇伟的房间,试探着问刘镇伟:“关于孙悟空,我有很多想法,嗯……那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刘镇伟显然并不打算按《西游记》原著拍一部传统电影,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里,最鲜明的孙悟空形象仍然是那个虎皮裙长筒靴的桃型脸,或者是六小龄童。但他就是要大胆地解构这部经典名著,于是他没有告诉周星驰应该怎么演,只是说不应该怎么演——以前电影电视里的孙悟空,一直都是京剧做派,要打破这个路子。
刘镇伟推荐周星驰去看一部电影,当时香港正在上映的《变相怪杰》。金·凯瑞(Jim Carrey)的表演给了周星驰很大的启发,当他再回到刘镇伟的房间表演给导演看的时候,几个简单动作一下子就让刘镇伟感觉到,新的孙悟空诞生了。
这一版孙悟空之新,并不仅仅在表演上。作为这部西游题材的电影主角,从人物装扮到情节设定,都与传统印象中的孙悟空大为不同。大部分时候,周星驰版的孙悟空都是凡人装扮,法力全无。就是在这样的拧巴氛围里,孙悟空的银幕形象,从猴变成了人,而且也有了七情六欲。
于是1994年,一个全新的、由猴变成人的孙悟空,在片场的风沙石砾中横空出世。
横空出世不代表大获成功,这是一部上映多年后才走红的电影。电影上映当年,票房方面,投资6000多万港元的《大话西游》票房惨淡,直接导致彩星电影公司破产;口碑方面,遭遇一片骂声,刘镇伟心灰意冷,中断合同,赔付违约金,远走加拿大,一去就是8年。
《大话西游》的走红是两年后从清华校园的BBS上开始的,尽管该片也被视为电影发行史上的失败案例,但周星驰还是《大话西游》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广告和游戏代言,周星驰赚的钱足够他买下香港豪宅。后来借互联网的普及,该片成为内地不少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影片之一(豆瓣评分9分),这也是周星驰电影事业的制高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情感理念和表达方式,也给《西游记》的改编开创了先河。
一个叛逆和愤怒的孙悟空
孙悟空在西影厂逐渐形成人形时,今何在还是一个高中生。
一直被当作好学生的今何在进了中学以后,有了自主意识,开始叛逆、逃课、打游戏,似乎完全变成一个“坏孩子”。
《大话西游》的影响依然未散,而且因为网络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很多人都在模仿《大话西游》写东西,包括后来大学毕业的今何在。
他也构思一个“大话”《西游记》的故事,借用周星驰的恶搞形式,沿用孙悟空与紫霞仙子的爱情框架,塑造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孙悟空形象,这就是后来成书的《悟空传》。
一开始他根本没有想要把孙悟空写成什么样,但逐渐地,他在孙悟空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将自己面对应试教育和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幻化成孙悟空与天庭之间的斗争,“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种寄托在孙悟空身上的反抗和愤怒,也在其他年轻人身上产生共鸣。于是《悟空传》一面世便红遍网络,引领了网文的阅读和创作高潮,被誉为“网络第一书”,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里程碑,开启了国人对网络文学的“第一印象”。也许正因为这“第一印象”还不错,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开始流行开来。《悟空传》可以说是大陆第一本红起来的网络小说,所以其独特的行文风格也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力。
那种曾经代表正义、充当英雄,具有典型化、脸谱化的形象在《悟空传》中发生了彻底的转化。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而复杂的价值内涵却又都矛盾重重,超越了《西游记》中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定化,让人琢磨不透。他们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形象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如果再用正义与邪恶来划分《悟空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
从这个意义而言,《悟空传》对人物形象的反类型化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个体性格的理解。
一个褪去光环的孙悟空
文学小说之后,职场系列不甘示弱。
2004年一部探讨孙悟空如何从一个顽劣个体变成优秀员工的《孙悟空精神》出版。
孙悟空是如何从“猴子”变成“悟空”,如何从一个顽劣的个体变成一个优秀员工的?这本书阐释了孙悟空的当代员工精神,为当代职场人士指出一条“取回真经、立地成佛”的成功之路。
随后,《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孙悟空不是好员工》《孙悟空卖保险72变》相继被推向市场。连他的师傅、师弟们都沾了光,《最好的总裁是唐僧》《八戒日记》《沙僧是个人际高手》等同类书籍也纷纷问世。
万能的神变成了无能的人,自然成为人们的调侃对象,字里行间,写尽世态炎凉。尤其是在纯真的八九十年代过去,中国陷入成功学的狂欢之后,这个叱咤风云的英雄,顿时变成了毫无前途的“凤凰男”。
一个阴险凶残的反派孙悟空
今何在或许不会想到,当他延续周星驰的风格创作《悟空传》后,可以获得星爷本人的注意。
在《大话西游》上惨败的刘镇伟和周星驰,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大话西游》在日后能如此火爆,但显然,他们心有不甘。
于是,2005年,刘镇伟再拍《情癫大圣》,随后,他又执导了《越光宝盒》,甚至还请来了当年的紫霞仙子朱茵,但口碑却越来越差。
另一边,周星驰一直在沉默。其实星爷对《西游记》的故事一直非常偏爱,他对这个拥有无限魅力的玄幻世界早有一番想象,在这个古老的传奇故事中隐藏着太多适合改编成电影的故事题材,因此剧本也已酝酿多年。2013年他找到了今何在,一起创作了一个更颠覆想象的故事——《西游·降魔篇》。
“西游”是指周星驰借用《西游记》改编出他的想法,“降魔”则是这个电影的故事。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阴险、凶残的孙悟空,仿佛要彻底颠覆孙悟空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正面、主旋律、更接近人,是被招安后的斗战胜佛;而黄渤却演出了孙悟空的妖气、狡猾、狂傲、兽性,这才是被招安之前的齐天大圣。这部被视为《西游记》前传的作品用暗黑系的方式呈现了孙悟空的魔性,即是反抗精神的来源。
2013年12.45亿元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是星爷的强大号召力,也是西游题材永恒不朽的魅力所致。《西游·降魔篇》不是周星驰演绎孙悟空的终点,2016年,他决定要再次阐述孙悟空的形象,联手徐克打造《西游降魔2》。
一个中年危机的孙悟空
周星驰在宁夏银川琢磨怎么演绎孙悟空和至尊宝的时候,田晓鹏在北京工业大学读软件专业。
朋友用3寸盘给他拷了一份3D软件,然后,他删了电脑里所有的游戏,一心一意钻研,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动画设计外企。1997年,田晓鹏所在的公司接到了国产动画片《西游记》部分剧集的制作(就是“白龙马,蹄儿朝西”那一版),也就是在那时,他培养起了大圣情节。
2008年,他看到两岁的儿子抱着《蝙蝠侠》的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心里大为触动,想着应该为儿子拍摄一部中国的超级英雄动画电影。
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花了8年时间,孵化4年,制作4年。影片上映后凭借观影网友的口碑支持,用仅仅13%左右的排片率就逆袭般突破了票房1亿元,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最终收获票房9.56亿元,此前,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6.17亿元的票房纪录保持了4年。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孙悟空这个角色之所以一直充满魅力,正在于他的复合型“人格”,于是田晓鹏首先从形象上入手挖掘出这种矛盾体,正如海报里所写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不可控的身躯里存在着魔的杀性,佛的智慧,也有人的温情。田晓鹏希望摆脱孙悟空的传统形象,把自己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做出来。他领导的前期制作团队画了几十个版本的大圣,最终确定了“长脸大叔”这个形象。
这样的悟空或许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但在观影过程中,配合剧情和音乐,一个桀骜不驯、有侠气的英雄角色深入人心。
这个形象最终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国产动画片内容、形象都太过低幼,定位上主要吸引小朋友,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大圣形象最狂热的粉丝却都是成人观众——从中能找到日漫、欧漫的很多范儿,好莱坞的动画片票房为什么比重很大,因为针对的都是全年龄层的观众。
田晓鹏认为在现代人的眼中,《西游记》原著中的有些点是不能够被理解的,有些价值观也跟现代人有冲突。因此他决定,要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西游记,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并且带有魔幻的特点,同时不失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精神。
东方故事+西方好莱坞叙事结构,再配以通行全球的3D特效、根据影片中角色性格进行创作的配乐、东方神韵的武打设计,就这样把路人皆知的神话题材拍出了温暖世界的侠义情怀。
一个引起争议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在86版西游记中诠释了最经典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在2016年猴年,#帮六小龄童上春晚#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占据各种头条。热度还未完全消退,一种关于《西游记》的理解又让六小龄童走上风口浪尖。
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在构建《龙珠》世界观中,借鉴了《西游记》里的一些元素衍生形成一套完整的龙珠IP体系。手机游戏《龙珠激斗》在龙珠30年的节点上再度引爆粉丝们的热情。而六小龄童在一次采访中评价《龙珠》为“髭毛乍鬼”,随后便引发出粉丝站队的口水战。
一方面,一些网友认为六小龄童并没有刻意攻击《龙珠》,只是表达了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对六小龄童依仗资历、自诩正统的做法表示反感。
我们不去评判到底哪一方是对是错,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角色形象能够形成如此热议,根本原因还是这个形象承载了粉丝太多的情感。
我们用了一定的篇幅回顾了几个重点的孙悟空形象,是想让各位明白,类似《西游记》这样的经典IP,或许不如一些新晋IP可以快速引爆,但却拥有着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通过不同角度的开发,可以形成全新的IP,同样可以做到爆款。
正是因为《西游记》超强的兼容性和超大的想象空间,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孙悟空,孙悟空也就有了无限的改编空间:
它可以被注入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比如《铁扇公主》;
它可以成为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比如《大话西游》;
它可以承载年轻人身上的反抗和愤怒,比如《悟空传》;
它可以成为超级IP的组合,比如“周星驰+西游”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它可以引起粉丝口水战,可以变成反派,可以落魄……
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大IP,随便拔一根猴毛都能演绎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故事,只有这种兼容度超强的IP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不过IP的群众基础大、空间丰富并不意味着改编简单,一方面,不能轻易挑战公众对于这个故事形成的固有认知,另一方面,又不能因循守旧,要能挖掘出角色的精神气质。
这就意味着,尽管它可供阐释的空间很大,但也是有边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