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即男性的无礼行为水平要高于女性。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性格上看,整体来说,男性的性格比女性更富有进攻性和挑战性。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的角色外行为,对于那些富有进攻性和挑战性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这种行为。因此,男性的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水平高于女性;第二,我们一直具有“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具体来讲,就是女性更加关注家庭内部的事务,更加关注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男性则更多关注事业的发展,往往会更加关注职位的晋升,这样必然会产生或明或暗的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往往会带来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
第二,对于不同的婚姻状况,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已婚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未婚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整体来看,已婚员工的工龄比未婚员工的工龄长,已婚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同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自然会较高;第二,已婚员工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或者已经有了子女,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相对于未婚员工,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经济负担也更重。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工作,这类人往往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也想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出于这样的原因,已婚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友善、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进而他们的人际信任感知自然会高于未婚员工;第三,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已婚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更深,他们愿意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他们之间会更加倾向于团结合作。因此,信任程度自然就会较高。
第三,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即36~45岁、46~55岁、55岁以下的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25岁以下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55岁以上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25岁以下、26~35岁、36~45岁、46~55岁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5岁以下员工基本上都是刚入职或者入职时间不长的新员工,他们在单位的工作时间不长,对企业的文化、环境等都不了解,与同事的关系还比较疏远,还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大家庭。与之相对应,其他同事也对新员工不熟悉。此时,25岁以下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较低是正常的;其次,25岁以下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员工,他们以前没有工作经历,刚刚从学校进入企业,正处于过渡探索阶段。对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处于未知的状态。此时,他们感知的人际信任程度较低也是正常的;再次,与之对应的,55岁以上的员工,他们都是企业的老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环境非常熟悉,与同事的关系也非常的熟悉、融洽,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的单位处于领导岗位上,资历较深,往往更能赢得同事的信任。因而,他们感知的人际信任程度较高;最后,55岁以上员工在单位都是老员工,业务熟悉,工作得心应手,他们在工作中很少会因为未知陌生的事物而焦虑、担心。因而,他们感知的人际信任程度会较高。
第四,对于不同的学历层次,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一般都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他们的知识、能力相对有限。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多。并且,由于企业中的专业技术岗位,更注重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同事之间的关系较为单纯,人际关系较简单。因此,他们之间的人际信任感知会较高;其次,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这类员工在企业中,从事管理、领导岗位的人数相对较多。并且,由于企业中的管理岗位,一方面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他们所处的人际环境就会比较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微妙,所以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程度较低。
第五,对于不同的职位层级,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一般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基础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一般员工都处于企业的最基层,他们基本上都从事技术性、操作性更强的业务类工作。这类工作对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对管理、综合协调素质的要求较低,他们工作比较单一,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因此,他们的人际信任感知程度较高;其次,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他们都处于一定的职级水平上,他们一方面要做好自己业务类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好与下属、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他们会更多地与人打交道。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进而人际信任感知程度自然会较低。
第六,对于不同的公司性质,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和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从公司性质对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影响来看,国有企业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高于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其他性质的企业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高于国有、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高于民营、外商独资企业员工对人际信任感知。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中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身份,虽然当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国有企业已经由体制内转化并融入市场经济中,但是相对于其他非国有企业,仍然有其特殊性,如:行政化、政府背景等。所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稳定、失业保障健全、工作压力小、工作环境宽松、竞争意识较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进而导致人际信任感知较高。与之相对应,其他的非国有企业,如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这类企业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类企业的员工工作压力大、失业保障低、工作不稳定、员工的竞争意识强、工作环境也比较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除了工作关系外,私人的友情很少。进而导致员工的人际信任感较低;其次,由于中外合资企业是中方和外方共同出资兴建,共同管理的企业模式,内部管理一方面具有国外先进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具有国内传统的柔性、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在这种中西方管理和文化汇聚的地方,既讲规则也讲人情,同事之间的人际信任感知自然就会较高。而对于民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这类企业完全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一切以制度规则为标准,一切以利润为行为准则。员工之间除了工作上的交往,私人友谊很少,人情比较淡漠,这类企业的员工人际信任程度就会较低。
从公司性质对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的影响来看,国有、民营、外商独资企业的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高于中外合资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国有、民营、外商独资企业大多数是由单一出资人出资,并进行独立管理的企业,如国有企业是由国内出资人出资并进行管理,外商独资企业是由国外的出资人出资并进行管理的企业。这类企业出资方和管理方单一,缺乏相应的协调和监督,进而容易引发权力失控和独裁现象。在这类企业中,员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更多的人际淡漠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导致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较高。而与之相对,中外合资企业是由中方和外方共同出资兴建,共同管理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制度上和机制上相互协调、相互监督,权力不会滥用。这类企业中,员工行为建立在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具有规范性,导致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较低。(www.daowen.com)
第七,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生产部门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技术/研发、营销/市场、人事、财务会计、质量部门的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行政、客户服务、综合业务部门的员工的人际信任感知高于人事部门的员工。本研究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生产部门的员工处于企业的最基层,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技能而工作,且他们工作较单一,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较少。因而,避免了与人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而与之相对,技术/研发、营销/市场、人事、财务会计、质量部门的员工,他们基本上都处于各种管理岗位上。他们的工作比烦琐,如人事部门需要与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防范心理,增加不信任感;其次,生产部门的员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谋生,他们绝大多数走专业技术岗位。随着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收入也会随之而增加。专业技术水平的增长,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且没有名额限制,生产部门的员工可以一起晋升,竞争关系较小。而技术/研发、营销/市场、人事、财务会计、质量部门的员工,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人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水平随着自己职位的提升而增加,但是任何单位的管理岗位都是呈现出“金字塔”式,越往上职位就越少。可见,员工在各个级别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所以员工之间的矛盾较多,人际信任感知也就相对较低;再次,行政、客户服务、综合业务部门的员工,虽然他们都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工作基本上都划定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自己的岗位职责,且与同事交往的范围有限。员工相互之间的矛盾较少,人际信任感知较高。而人事部门的员工主要从事人员的招聘、薪资的发放、职称的评审等工作。这类员工的工作与同事各种直接利益挂钩,如工资、职称等。由于他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其他员工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因此,他们工作会非常小心,心理防范意识也较强。长期以来,会导致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警惕心理较高,与同事产生距离感,导致人际信任感较低。
第八,对于不同的公司规模,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即100~300人的企业的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低于100人以下、300~500人、1000人以上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1000人以上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高于100~300人、500~1000人企业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总体上看,公司规模越大,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会相对较高,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公司规模较小的单位,由于员工人数较少,所以同事之间的交往较多,他们之间会比较熟悉和了解。同事之间除了工作上的业务关系之外,还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私人情谊。同事之间的关系会比较融洽和谐,同事之间的谦让程度较高。因此,公司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较低;其次,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人数较多,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上万人,所以同事之间的交际较少。他们除了与自己比较近的同事交往较多(例如,同一科室的同事),与其他的同事接触比较少。除了在工作业务上有联系外,在私下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人际关系也比较淡漠,同事关系也比较冷漠。当面临一些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不会谦让,从而导致员工间关系紧张。因此,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也较高。
第九,对于具有不同的现公司工作时间的员工,在人际信任感知和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现公司工作时间对人际信任感知的影响来看,在现公司工作时间在6~10年和10年以上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高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1~3年、3~6年的员工。总体来看,在现公司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要高于现公司工作时间较短的员工。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现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他们对公司的文化比较熟悉,对同事的了解比较深入,且在工作中的未知事物较少,因此,他们的人际信任感知较高;其次,现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他们业务技能比较熟练,并且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一定层级的管理岗位上。因此,这些人在单位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威信,获得了其他同事的敬仰,从而他们的人际信任感知较高;再次,现公司工作时间较短的员工,他们对单位的文化不熟悉,对工作环境也不了解,还没有与其他同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建立的人际关系不够深入,且他们在工作中会有比较多的未知或不熟悉的事物,导致他们的人际信任感知较低;最后,现公司工作时间较短的员工,他们要么大学刚毕业,要么刚从其他单位调入本单位,对本单位的业务还不是很熟悉,难免心理上会有一些担心。同时,他们往往处于单位的基层,员工之间的晋升压力较大,为了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同事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同事关系也因此而不和谐融洽,从而导致现公司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对人际信任感知越高。
从现公司工作时间对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影响来看,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低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1-3年、3~6年、10年以上员工的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本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相对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1~3年、3~6年的员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时间较长,他们在单位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也在单位中处于一定的管理岗位上。为了得到同事的尊敬和信任,或者为了取得更高的“管理岗位”,他们会表现出较少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而表现出更多的同事关心和帮助;其次,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年龄较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而变得和蔼、温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谦让,较少的斤斤计较。进而表现出较少的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反之,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3年、3~6年的员工会表现出较多的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
另一方面,对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会高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的员工。本研究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相对于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的员工,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工作时间短,资历浅,他们在与老同志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会表现出向老同志学习、敬仰的态度;其次,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的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正处于较高的领导岗位上,他们对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现公司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不会对他们表现出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
第十,具有不同的累计工作时间的员工,在人际信任感知和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累计工作时间对人际信任感知的影响来看,累计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高于累计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1~3年、3~6年、6~10年的员工对人际信任的感知。本研究认为,其具体原因与前文所述的现公司工作时间对人际信任感知影响的原因基本相同。为了保持文章整体的简洁性,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从累计工作时间对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影响来看,累计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低于累计工作时间为1~3年、3~6年、10年以上的员工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本研究认为,其具体原因与前文所述的现公司工作时间对员工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程度影响的原因基本相同。为了保持文章整体的简洁性,这里也就不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