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步测量人际信任的题项

初步测量人际信任的题项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早期,信任作为一种可观测的行为,采用实验性的方式进行测量。Deutsch认为可以从人的行为中观察到信任的水平,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信任测量。该量表初始设计为40个题项,经过验证筛选,最终的对偶信任量表仅保留了8个测量题项。他们认为一方相信另一方诚实和善意的程度,能够反映信任的水平。他的人际信任量表包括11个题项,5个测量情感信任,6个测量认知信任。

初步测量人际信任的题项

由于信任构念的复杂性,关于如何才能抓住信任的核心内涵,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论证。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任所下的定义一样,每一种信任的测量,都强调了信任的不同维度和要素。在早期,信任作为一种可观测的行为,采用实验性的方式进行测量。此时的信任,被看作与陌生人交往时的个体反应。随着信任概念的不断精细化和抽象化,对特定人际关系的测量成为信任测量的重点。随着调查问卷法成为信任测量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被调查者对一系列陈述性问题的回答,进而做出相应的判定。由于测量对象或目的不同,测量量表的题项也会有较大的不同,既包括对特定亲密伙伴的判断(Larzelere,Huston,1980;Johnson-George,Swap,1982;Rempel,Holmes,Zanna,1985),也包括对人的总体判断(Rotter,1967;Heretick,1981)。紧接着,对信任的测量由外部转到了组织内部,进而学者们开发出相应的对组织信任进行测量的量表(Cook,Wall,1980;Butler,1991;Cummings,Bromiley,1996;Shaw,1997;Hoy,Tschannen-Moran,1999)。

Deutsch(1958)关于信任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引述。他认为信任是对期望的和非有害的事情的预期,其中,包括人际的不确定性程度。Deutsch认为可以从人的行为中观察到信任的水平,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信任测量。Deutsch通过博弈的方法来测量个人之间是否会合作,进而观测人际信任的水平,最终会发现出于利益的考虑,个体之间会选择信任和合作,如同囚徒困境中的博弈一样。

Rotter(1967)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测量信任程度。他认为信任受到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个体的信任程度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当个体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相处时,其信任程度是可以预测的。Rotter研究设计出包括40个测量题项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ITS),用于对人的总体信任水平和信任倾向进行测量。

Zand(1972)认为信任是自我加强的渐进的现象。因为信任与接受影响、公开信息和控制之间存在反馈关系,所以Zand使用这几个变量来测量信任。进而反映出信任的正向强化和不信任的负向强化作用。Zand研究发现信任应该被界定为一种行为,包括传递适当的信息,允许相互影响,回避对方弱点的滥用,以及鼓励自我控制等。

Larzelete和Huston(1980)开发了对偶信任量表(Dyadic Trust Scale,DTS),用于测量人际信任程度。该量表初始设计为40个题项,经过验证筛选,最终的对偶信任量表仅保留了8个测量题项。他们认为一方相信另一方诚实和善意的程度,能够反映信任的水平。他们将善意描述为一个人是以双方共同的意愿为驱动,还是以个人的愿望为驱动,善意是信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

Cook和Wall(1980)根据测量方向的不同,发展出三种信任测量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自我报告(self-report)的形式来测量被调查者的感性反应;第二种方式是从他人的行为表现来测量信任;第三种方式是营造一种信任与绩效之间相关的环境,进而通过对绩效的测量来反映信任水平(如囚徒困境)。

Zucker(1986)关于信任的研究,在组织理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她通过对信任研究的归纳,以信任产生的来源为依据,进而发展出一种信任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特征为基础的信任与个人及其文化道德和背景相联系,过程为基础的信任与过去的或预期的交换相联系,如声誉。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与依靠个体、企业或具有媒介性质的正式社会结构相联系。从而,她指出制度为基础的信任是特征和过程为基础的信任的有益补充。

Butler(1991)开发了信任条件量表(Conditions of Trust Inventory,CTI),它是对Gabarro(1978)的信任要素和量表的延伸和验证。CTI包括10个信任要素,在心理特性测量方面表现良好,且通过了验证,但是它也不能对所有的信任要素进行全面的测量。

Goerge和Swap(1992)采用特殊人际信任量表(Specific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ITS)来对人际信任进行测量。该量表用于测量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特定的个体对他人的总体信任程度。

Mayer、Davis和Schoorman(1995)关于信任的研究,在管理信任领域影响最大,且被引用的最多。他摆脱了过去信任的二元结构即可信或不可信,而将信任看作一个连续性的变量。他认为信任是以理性判断为基础的个体暴露弱点的意愿。通过研究,他们认为信任包括善意、正直和能力三个方面。他们基于对信任内涵的理解,构建了人际信任模型。进而,利用此模型,他们认为信任程度和风险感知将会导致信任的风险承担。

McAllister(1995)关于信任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与Mayer等人类似,他也认为信任是一种人际概念。但是与Mayer等人的概念也有不同之处,McAllister提出了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两种信任的类型。研究发现认知信任以信任双方的相互了解为基础,而情感信任是基于信任者和被信任者的情感关系为基础,并且他发现认知信任的形成与发展先于情感信任,并与情感信任的形成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情感信任与上级的绩效水平、以需求为基础的监督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McAllister关于信任的研究框架是对绩效监督和信任形成的整合。他的人际信任量表包括11个题项,5个测量情感信任,6个测量认知信任。

Jarvenpaa、Knoll和Leidner(1998)以Mayer等(1995)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了包括善意、正直和能力三个维度的比较全面的测量量表,其中善意维度5个题项,正直维度6个题项,能力维度6个题项。(www.daowen.com)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分别开发出各自关于信任测量的量表和方法。鉴于文章篇幅有限,以及保持文章整体简洁性的需要。本研究将目前学术界关于信任测量的方法、工具、来源以及测量方面进行汇总。具体如表4.3所示。

表4.3 信任测量及所测方面

续表

资料来源:初浩楠(2008)及相关文献整理得到。

鉴于Jarvenpaa、Knoll和Leidner(1998)的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广泛使用,且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对人际信任的测量采用Jarvenpaa、Knoll和Leidner(1998)的授权量表,进行翻译和相应的修改,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善意、正直和能力,其中善意维度5个题项,正直维度6个题项,能力维度6个题项,问卷题项的具体内容如表4.4所示。

表4.4 人际信任的初始测量题项

续表

本研究的人际信任量表采用李克特度量的5点计分方式,“1”表示完全不同意题项的说法,“2”表示基本不同意,“3”表示不同意也不反对,“4”表示基本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被试者根据自身对问题描述的感知与实际情形的符合程度,分别给每个问题评出1、2、3、4、5分,分数越高,表示填答者同意题项说法的程度越高。反向题项则负向计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