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现代语言教育的战略规划

打造现代语言教育的战略规划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教育战略规划不仅是语言战略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布局,施惠于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服务于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合作战略。当下,我国“一带一路”语言教育的战略规划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即汉语国际教育规划、外语教育规划与汉语作为教学语言规划。

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教育战略规划不仅是语言战略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一种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布局,施惠于沿线各国教育发展,全面服务于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合作战略。当下,我国“一带一路”语言教育的战略规划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即汉语国际教育规划、外语教育规划与汉语作为教学语言规划。

1.汉语国际教育规划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不仅具有文化战略意义,可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需要,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中国早在2004年就开始国际中文教育规划的战略布局。目前,已经在55个沿线国家开设了165个孔子学院,这一战略还应继续完善和加强。近年来,赴欧美等国调研时发现,由于中国经济崛起,汉语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很多国外家长都认为精通汉语将是一种明智的“语言投资”,对孩子将来发展有很大益处。美国西部俄勒冈州不少企业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中文能力培训,用以满足与中国企业国际贸易往来沟通的需求。在调研中发现,美国很多中小学都希望将汉语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多语能力的首选语种之一。这种语言选择符合语言资源观和语言工具主义的观点,即当一种外语能够促进交流沟通便利,或者带来更多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等受益时,则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会有明显提高。那么,“一带一路”是否会对汉语国际传播提出更大需求?我们可从国际贸易领域对于语言需求的变化给出肯定的回答。

国际贸易进出口主要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类。第一类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主要是通过标准化合约来完成的,这一领域主要涉及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文本层面的语言问题。但是“一带一路”很多国家普遍不缺劳动力,缺的恰恰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这两类产品交易则更多地需要贸易双方的沟通来实现,为避免语言障碍,减少跨文化冲突,作为进口方往往会对出口国家语言产生重大需求。因此,考虑到语言学习规律和效率,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投资国和出口国,应积极开展汉语需求调查,有效促进汉语进入沿线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外语教育语种之一。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汉语作为外语教育课程规划,都需要从语言战略规划角度统筹课程对象、师资队伍、课程政策、教材教法、资源配置、测试评价以及社会需求等规划内容,加大对沿线国家全方位的支持,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在这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辐射中亚的区位优势,在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建设和中亚基地对外汉语教材建设方面成效卓著,值得借鉴。

2.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外语教育规划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的文件也于2015年正式出台,外语教育在语种、布点与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单一型”外语语种失衡问题有望解决,加强“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现有高层次外语人才规划定位和目标尚不清晰,小语种专业和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调研,外语教育发展中一些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外语规划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一带一路”外语人才需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规格和类型的外语人才?哪些领域和行业需要外语人才?在这一系列问题尚无法给出准确回答的情况下,盲目、无序地开展外语教育规划势必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例如,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专业,致使小语种专业和布点都出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新设本科专业中,有一半是小语种专业。通过增设新专业,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语种人才欠缺的问题。但是客观地说,这样的外语人才规划方式存在明显问题。(www.daowen.com)

(1)小语种人才缺乏问题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我国外语人才规划的弊端在于人才培养“一茬齐”,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高、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致使外语专业毕业生“大才难觅,小才拥挤”。因此,小语种人才规划不是单靠增加语种专业和布点能够解决的。而且小语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扩大招生和布点之后,恐怕连基本教学质量保证都成问题,如何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

(2)小语种人才规划应该分层次,不能“一刀切”。对于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最缺乏的是通语言、懂文化、熟悉专业或是领域知识的人才。现有外语人才培养只注重一般语言技能,还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一带一路”真正紧缺的是高层次小语种人才,这个量究竟有多大?还需要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事实上,小语种发展过热早已有过严重的教训。以韩语专业为例,在“韩流”刺激之下,国内在十余年前就兴起了“韩语热”,高校中的韩语专业数量从原来的个位数专业教学点,一下子陡增至200多个专业。更有甚者,开设韩语专业的院校又多为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或是高职高专,因此,培养的韩语专业学生层次普遍不高。随着近年来韩国经济低迷和朝鲜半岛政治风云变幻,众多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3)小语种建设需要科学规划,不宜操之过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类外语人才,但是从外语教育规划来说,需要有轻重缓急和适当取舍。例如,一般企业在“一带一路”即便有外语需求,往往可以在当地寻求专业翻译或是通过国际外服公司解决语言需求,不会因此招聘或是雇佣专门的小语种人才。据了解,在没有充分开展需求论证的情况下,不少高校盲目设置小语种专业,更有某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省内每所高校至少“认领”一个“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建设任务。这种“摊大饼”式的外语规划令人啼笑皆非。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带一路”语种布局对语种选择、专业建设、市场需求、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都需要缜密的前期论证和研究;此外,各地还需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外语教育均衡发展和规划,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3.汉语作为教学语言规划

语言教育战略规划不仅关注语言教育领域,同时还需要重视教育语言规划问题。在“一带一路”高等教育领域,教学语言规划是一个充满战略博弈和竞争的领域。在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乃至中亚等国,英语作为教学语言(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规划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英美著名高校早已“捷足先登”,不仅通过英语这一强势语言进入这些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中,而且还在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等地设立或资助成立了大量的全英文授课大学。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教育部正在有序推动国内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办学。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设立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必须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规划中,加强汉语作为教学语言(Chinese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CMI)的战略规划,例如鼓励在境外办学的高校,在体现中国特色的课程中尝试实施CMI课程,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医学、中国文化、中国武术等传统文化课程中创设CMI教学模式,同时也可积极探索在更多专业课程中实施这一战略可行性和实践性。如果说汉语国际教育与孔子学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的话,那么CMI将是推进中国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推广并繁荣的关键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