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驱动下的千年白族村云龙诺邓

经济驱动下的千年白族村云龙诺邓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以来,云龙诺邓人傍盐而居、以盐为生。尽管如此,在经济驱动、旅游开发的驱动下,诺邓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诺邓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良好乡风,曾被誉为滇西的“礼仪之邦”。

经济驱动下的千年白族村云龙诺邓

“屋连屋,楼搭楼,一条小河村下流;远方客人请留步,走进诺邓游一游。”这是诺邓的一首儿歌,反映出了这个千年白族村庄当下正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来宣传和发展文化遗产。诺邓村位于云龙县北边,距县城7公里左右的一个山坡上。千年以来,云龙诺邓人傍盐而居、以盐为生。因此,其村落样貌和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盐业发展的影响。樊绰所撰的《蛮书》有言:“东蛮、磨些蛮诸蕃部落共食龙怯河水,中有盐井两所……剑川有细诺邓井……当土诸蛮自食,无榷税。”[12]可见诺邓村及其盐井开发由来已久。盐业在古代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因此诺邓井成为村民重要的生计来源,也使得这里成为经济繁盛之地。清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诺邓井“盐井一区,出自东山下,介在两溪夹口,每日产卤八十背,每背煎盐五斤零,每日出盐肆百陆拾斤零,养活附井居民”。[13]

2007年,诺邓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相继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加上2012年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现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诺邓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在具体工作中,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能:住建局负责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并对其履行规划、审批、执法等管理职能;文广旅局负责文物管理、遗产保护等;旅管委负责旅游宣传、培训和行业监管等;其他具体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尽管如此,在经济驱动、旅游开发的驱动下,诺邓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诺邓古村的旅游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集中在与诺邓盐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井盐文化”“民居民俗”和“儒道文化”,由此走出了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1.复古旅游开发:“盐井文化”资源与保护

以诺邓井为核心,诺邓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和盐遗产。除了千年古盐井外,诺邓还保留着“盐街盐局”和“提举衙门”。河东盐地街保留了盐局旧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使得诺邓形成了经贸文化桥梁——盐马古道。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腾冲地区,至缅甸甚至远及印度等国;西接六库、片马地区;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地区。诺邓的提举司衙门遗址今日仍在,但由于外迁,原址变成了黄氏家族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除此之外,民间还有着“诺邓的龙王主管五井卤脉”的说法,为了“让龙王减少降雨、保持盐度”,诺邓人建造了龙王庙和古戏台,如今,这些也成为诺邓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井盐贸易同时也带来了民族互动、跨国文化交流,形塑着汉白文化遗产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自汉武帝征滇开始,中原汉族的文化便已流入,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也存在着白族对汉族技术等方面的借鉴。《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记载:“贞元十年春,南诏收昆明城,今盐池属南诏,蛮官煮之如汉法也。”[14]随着汉族的不断涌入,汉人生活方式和族属方面也受到白族的影响。明代出现了灶户。这一时期,许多外省灶户迁移至此,包括盐官,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后代都入了白族。另一方面,由于盐马古道上的贸易远及缅甸、印度,古时诺邓人也有不少跨国性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以食盐易玉器、药材,进而增进沟通。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诺邓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遵守国家有关盐业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有规模地重建盐井,恢复盐井原有风貌、古法制盐原有生产场景,并开发具有诺邓特色的盐产品和衍生产品。从而将诺邓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复古旅游项目,一方面可以铭刻历史、唤起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强化、重塑边疆人民的地区文化认同。

2.原生态观光院落:民居民俗遗产与保护

诺邓的民居外观整齐、庄重,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且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诺邓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五滴水”则更显讲究、高贵。不仅如此诺邓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梁、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讲究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讲求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体现了主人的不同意愿与企盼,堪称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由于诺邓地处山区,可用的平坦空地极其有限,所以当地民居建造时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地理空间,依地势建房,错落有致。而村巷村道则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极具特色。(www.daowen.com)

因此,当地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古民居、古院落的维修保护,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明清民居建筑开展民居民俗观光项目,甚至希望在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内选择60个传统建筑古民居作为原生态观光院落,观光院落户必须依照家族家庭传承习俗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此吸引游客入家观光、体验生活。

3.儒道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诺邓当地绝大多数家庭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讲孝道、讲礼节、讲廉耻等文明礼貌教育和训练。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尊孔习俗浓郁,历史记载的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也非常明显,尊师好学蔚然成风,相继出现了董善庆、黄桂、马锦文、黄绍魁、杨名飏等著名人物。其他一些礼仪习俗,都有严谨的规矩和风尚。诺邓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良好乡风,曾被誉为滇西的“礼仪之邦”。

同样由于诺邓地区盐业经济的活跃,明清时期道教思想的扩张,也传播、影响到了诺邓;并且道教文化在诺邓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宫观祠庙大量出现,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即是典型的代表建筑。清代以来,云龙道教信徒众多,诺邓更是有著名道长孙道裕等人,另有众多的被称为“高公”的火居道士。道教斋醮仪礼和各种宗教活动十分普及,“洞经会”就是道教“寓教于乐”的一种生动形式。

为了保护、开发儒道文化遗产,展示文庙、玉皇阁等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诺邓也正在尝试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对其进行修缮、恢复和运行研究。组织了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以确保修缮过程中保存玉皇阁的真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古建筑的原形制、原结构,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以期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深与域外的交流。

尽管许多设想尚未落实,但是主打“旅游、休闲、看建筑、吃火腿”的诺邓,从零开始,其旅游业发展至2013年已到达日接待游客两千人的规模,这些游客来自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海外48个国家与地区,诺邓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