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贸易秩序及生物医药产业链深刻变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应主动把握机遇,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1.必须加快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转移
从产品生命周期看,与生产终端电子消费品的信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行业(尤其是医药制造)是一个“慢产业”,从初学到入门至少需要10年的积累时间;从入门到登堂入室至少需要20年的积累时间。作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自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以来,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整整高速发展了20年,目前已经具备亚太地区高端产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研发外包与服务中心的雏形,并具有较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流通体系也日臻完善。
一是利用长期以来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规模结构基础与深耕细作能力优势,更加开放地融入到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中。通过引入高端环节跨国公司和参与并购整合的机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进军(全球制药行业每年约发生50—120笔并购交易活动)。二是利用发达国家加快CRO/CMO龙头企业业务向上下游延伸的纵向一体化趋势,结合上海自身产业技术优势和社会发展特点(如老龄化),在小分子C(D)MO领域和临床CRO领域取得突破。
2.必须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的推进方向(www.daowen.com)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产业,具有高制度壁垒特征,必须保有良好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控制能力。自新冠疫情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掀起了产业链全球性重构的热潮,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就更显重要。上海是目前中国最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综合性优势的城市,有条件也有能力在特殊国际背景下保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产业规划中,要更加注重全要素整合;整合不仅包括生物医药行业内部的环节衔接,还包括与其他产业衍生产品和服务的衔接(如与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的衔接)。应充分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完善的世界级制造产业链,“尖端科研共享,制造梯度转移”;以及巨大的国内和亚太消费市场,“医-药资源复合,研-用空间耦合”。
3.必须在效率上实现快速提升
一是改善运营模式:整合药品、器械、服务三方的分散运营状态,提高运营效率;特别是要缩减流通环节成本,目前中国医疗供应链行业平均费用率是美国的6倍,但平均利润率仅为美国的1/4。二是主动参与区域合作网络重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特效药物及疫苗暂时缺位的情况下,给予医疗及健康服务更多关注和资本支持;着力提高特效药、疫苗、器械、检测的市场集中度。同时,在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前提下,保持新的国际局势和贸易格局下的物流经济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