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集成电路正处于高速、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许多领域存在“短板”,而且我们是“全而不强”,供应链存在“断链”的风险;第二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针对疫情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一轮竞争,上海既需要抢占先机,在软应用和硬设备上联合发力,形成系统优势;也需要补齐链条短板、人才技术短板和突破核心技术;更需要加大区域布局,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提高生产效率。
1.上海集成电路全球产业链亟待“重塑”
从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各个二级指数和三级指标可以看出,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的产业规模扩张已经接近停滞,但是产业内部的结构正在调整。
具体来说,在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传统代工所生产的终端产品的出货量以及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在不断下降。而更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集成电路产业则实现了持续而快速的增长。这背后无疑显示出了上海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转型,经过几年的“腾笼换鸟”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芯片设计和制造为核心,电子代工产业为辅助的产业格局。原有的生产、组装低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设备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上海本土则全力发展高技术的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由于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周期和回报周期都比较长,在低端领域的产业转移出去之后,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成电路产业还不能弥补上产值和出口的下降。这就导致了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上的竞争力显示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随着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的深入和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最终会成为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支撑力量,从而提升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差距依然较大
近年来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捷报频传,时常有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消息传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半导体设备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
从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可以发现,整体市场呈现高度垄断的竞争格局,主要由国外厂商主导。2019年前四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厂商,凭借资金、技术、客户资源、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69.85%的市场份额。前10家半导体设备供应厂商则占据了91.11%的市场份额。其中阿斯麦在光刻机设备方面形成寡头垄断。应用材料、东京电子和泛林半导体是等离子体刻蚀和薄膜沉积等半导体工艺设备的三强。
表9 2019年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营收规模及其市场份额[12]
在全球市场前十大设备厂商中,除阿斯麦和先进太平洋科技为荷兰和新加坡企业之外,剩余八家都为美国和日本企业。半导体设备的市场和技术都牢牢地把控在美国为首的阵营手中。整体上国产设备和国际一流设备的差距在10至20年间。如我国国产光刻机目前最先进的制程为90nm,而阿斯麦的光刻机已经达到5nm,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基本把持在日本厂商手中,我国的国产化率不足5%。LCD光刻胶国产化率则约为10%,高端领域严重缺失。
3.工业软件“长板”优势还不突出(www.daowen.com)
除了在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域的缺失之外,我国在集成电路设计的前端工业软件领域也严重落后。未来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与相关工业软件协同发展。特别是工业软件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的产业安全,其国产化需求紧迫。
2020年5月23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哈工大进入美国制裁实体清单。随之而来的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宣布禁止哈工大所有师生使用其公司产品MATLAB。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软件国产化缺失的讨论。
从当前各国的工业软件发展来看,拥有完备工业软件体系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和法国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也是工业化的先行国家,在对工业制造的理解上领先于全球,从而发展出了全套的工业软件体系。而我国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在制造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树,但是在工业软件领域则出现了严重缺失的情况。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核心集成电路产业,在制造方面我国还能拥有如中芯、华虹等芯片代工厂家,在设备方面则有上海微电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设备厂家,但是在EDA软件方面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IC设计软件EDA被誉为是芯片之母,是芯片皇冠上的明珠。美国Synopsys公司和Cadence公司、德国Mentor Graphics公司,占领着国内约90%的EDA市场份额,并且全球也占领70%的市场。全球的EDA产业被这三家芯片设计软件巨头公司寡头垄断。
4.人才体系和供应能力支撑不足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约为46.1万人,其中设计业16万人,制造业14.4万人,封测业15.7万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业3.9万人。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持续增多,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6.1万人,增长15.3%,弥补了部分人才缺口。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核心产业。未来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前提必然是首先成为集成电路的强国。而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大量依靠进口,2019年进口总额超过3 000亿美元,近两万亿元,贸易逆差超过2 000亿美元。未来国产化市场巨大,发展空间以及人才需求也更为巨大。以目前的行业人才体量来看,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预测,到2021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2.2万人左右,亟需相关院校和机构提供大量的人才。
人才不足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就集成电路而言,当前国内对于集成电路的投入产出比大、研发投入高,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利润水平。而作为后发赶超的产业,企业又要将有限的利润投入到下一轮的研发中,折旧使得基于人才的薪资受到影响,导致人才的流失。
而对于上海而言,虽然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而言处于发展的前列,人才的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但由于高房价、高物价使得上海较高的薪资水平的吸引力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