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制于高端装备行业“强政府、大国企”的基本发展格局,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城市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发展,在一些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形成产业化能力,但也普遍存在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1.产业核心竞争力仍有待加强

目前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处于转型期,一是核心技术缺位,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性强,大部分装备产品处于全球价值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2018年上海市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但其利润却仅占11%,多数制造企业虽然属于高科技制造业门类,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依靠进口,企业利润率偏低。二是底层技术和配套产业基本技术支撑不充分、不均衡,成套设备“空心化”问题突出。产业集中度高但分工深化不足,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缺少一批“专精特”的小巨人企业与国际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全产业链布局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201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上,上海仅有上汽集团、上海电气、上海仪电3家企业入围,其中北京8家、广东11家、浙江17家,对比其他高端装备制造强省,仍存在一定差距。

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上海制造领域愈加重视自主创新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高端装备制造业内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原创性研发动能较弱,外部依赖性强。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惯于先开发整机,满足使用需求,再开发基础材料,解决国产化的“逆向创新”模式,通过收购、兼并迅速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原创性研发动能较弱,整机装备“植入性”强。二是创新资源错位,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相对较低。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在R&D中所占比重较低,2018年为7.78%,远低于北京的14.22%。企业普遍注重产品开发类科技投入,技术开发类投入比重较低。以上海电气为例,集团在科技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方面的现状与转型要求尚存明显差距,科技投入绝对值基本维持在40亿—50亿元的规模/年,且60%以上的科技投入是产品开发类,技术开发类不足30%。三是创新资源缺乏高效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不强,创新网络联系度不高。央企、地方国企、高校等主体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未能及时成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对象,研究平台之间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图1 2019年上海电气研发费用与同类企业比较(www.daowen.com)

3.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尚存堵点

国有控股企业在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在全市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中占41%左右。受制于高端装备行业“强政府、大国企”的基本发展格局,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一是激励机制不足掣肘企业转型发展动能。企业内部仍然存在人员、要素流动不畅,效率激励不足的弊端。长期困扰国企的“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投资决策机制相对保守,风险投资策略欠缺,企业未能充分把握风险投资带来的颠覆式创新的战略回报。三是企业内协同机制尚不完善,规模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近年来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使多数装备制造企业行业布局、市场布局不断扩大,但不同模块之间通用技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资源共享不够充分、经营目标不够协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滞后于资产规模的扩张。

4.“机强电弱”问题尚待突破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较快,但由于智能化、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机强电弱”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方面与北京、深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企业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增速较慢,与世界其他制造业巨头在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以上海电气为例,虽然集团新产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都有所增加,但比例并未超过两位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团扭转“机强电弱”局面。产品结构绝大多数还处在工业2.0时代,产业结构绝大多数以“重、硬、大”装备为主,工业软件、智能传感、控制装备等“轻、软、小”装备发展明显滞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