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 6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上海市高端制造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上海电气在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和主要竞争对手发展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工业总产值等规模指标保持稳步、稳健的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上海市已建成20家试点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稳中有升

(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平稳增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2019年,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 6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企业控股情况来看呈现内增外降的态势,国有控股实现工业总产值1 079.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私人控股490.01亿元,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商控股998.21亿元,下降1.7%。从企业规模来看呈现大增小降的态势,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3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中型企业649.79亿元,增长0.2%,小型企业632.76亿元,下降7.4%。

其中,上海市高端制造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上海电气在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和主要竞争对手发展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营业收入、资产规模、工业总产值等规模指标保持稳步、稳健的增长态势。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分别达1 275.09亿元、2 805.24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44.07%、50.33%。

(2)装备制造业投资规模逆势上扬

2019年上海工业投资增长11.3%左右,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在近期新冠肺炎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夹击下,上海制造业投资仍然保持逆市上扬趋势,特别是六大工业的投资效率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动能持续更新

上海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引作用,相继编制《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统筹谋划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重点行业与空间布局,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关键领域显示度不断提升

上海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对照2018年国家最新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上海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涵盖了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五大门类。2019年,包括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 163.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4%。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迅猛,能源装备产业转型提速,航空与轨道交通装备持续增长。2019年,上海市船舶和海工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7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拉动力。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900亿元,规模和能级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在《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上,上海位列第二。能源装备方面,对标《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在先进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燃气轮机等领域优势,积极布局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燃料电池等领域。

上海电气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19年进一步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将原有业务重新整合划分至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领域,同时进一步突出发展服务导向。2019年三大产业群营收占比约为36%、36%、34%,同比增长12.06%、11.64%、83.51%。[1]能源装备方面,上海电气一直是国内传统火电和核电装备的龙头企业,伴随中国能源转型,上海电气进军国内海上风电,积极布局储能和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其中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常年维持行业第一。工业装备方面,在传统的电梯设备、机械基础零部件等领域位于行业发展前沿,同时抓住智能制造转型机遇,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成服务方面探索为企业提供涉及环保、发电设备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集成化、综合性解决方案

(2)产业内部增长动力逐步转换

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缓中有进,主要领域生产呈现“三增一降”的格局,产业内部增长动力转换明显。其中,船舶和海工装备逆势增长,拉动力度比上年大幅提高,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年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上海市船舶和海工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7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拉动作用尤为突出;轨道交通装备小幅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5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幅提高15.0个百分点,拉动力度由负转正。航空装备持续增长,201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6.55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飞机制造业拉动航空装备总产值增长3个百分点。智能制造装备进入短期调整阶段,2019年上海市智能制造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 463.21亿元,比上年下降1.2%。截至2018年,上海市已建成20家试点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

上海电气在传统能源、工业装备等优势领域,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服务化“四化”重塑,加快释放在手火电订单。2016年至2019年,集团七大主业(火电(包括煤电和燃气轮机)/核电/风电/输配电/上海三菱电梯/海立空调压缩机/集优基础件)营业收入、净利润占比。集团新产业企业快速增长,2017年,纳入集团统计的10家新产业企业(不含发那科)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倍,净利润同比增长50%。

3.自主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要素不断集聚

上海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强化基础研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一系列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突破,集聚一大批创新主体与功能型平台,不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转变。(www.daowen.com)

(1)技术攻关打开成长空间

“十三五”以来,上海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达2 710.43亿元,比“十三五”初期提高49.93%。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系列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首台(套)高端装备应运而生,2019年上海市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首台(套)突破40余项,累计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37项。“十三五”以来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第一根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等长期“卡脖子”、高度依赖进口的高端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上海位列全国第一,并且在创新驱动、经济带动、品牌质量方面也排在前端

上海电气研发投入逐年加大,年均科技投入达40亿元左右,近3年来,集团科技投入率一直保持在销售额的4%左右,2016年投入39.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2017年投入4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9%。上海电气成功开发制造出当今世界上排汽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1 905mm低压缸末级长叶片,代表核电汽轮机设计制造的最高水平。

(2)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上海充分发挥其在要素配置、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核心优势。一方面,整合全球资源,加速集聚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后,进一步加速一批拥有世界级先进技术的高端装备企业落户上海,比如,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中船海洋动力部件有限公司、上海昌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和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凸显国际智库功能,相继启动一批研发与功能转化平台。“十三五”以来,上海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目前上海共有37家高端能源装备产业相关服务及研究中心,19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相关服务及研究中心,2019年以功能型平台为载体的“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正式签约,成为中国第1个、全球第10个弗劳恩霍夫协会海外项目中心。

上海电气自2011年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战略定位明确、功能协同互补,从中央研究院、产业集团技术中心到企业技术研究所的三级科研创新体系。集聚集团内部创新资源,研发力量逐年向科技规划重点领域集中,科技投入集中度逐步提高,2016年至2017年,科技投入集中度达到90%。坚持合资合作,整合社会创新资源,集团理性开展风险投资、适时兼并收购,近年来,通过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部分股权,引进吸收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核心技术,收购港特恩驰电缆有限公司,补齐补强数据电缆产品组合,收购昂华(上海)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加速落实集团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规划。

(3)产业转型效应逐步显现

上海一方面充分把握装备制造业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专门出台《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目前上海装备制造业已初步进入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逐渐从生产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务,依靠企业品牌经营和专业技术解决方案向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进阶。另一方面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引领产业创新转型。2019年上海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900亿元,规模和能级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在《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上,上海排名世界第二。目前,上海在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工厂14个、市级智能工厂80个,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500余家,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最高提高3.8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左右。

4.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

(1)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以产业地图为引领,优化高端装备产业空间布局,集聚行业领域领军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引导企业高效进行产业链全球化配置,兼顾产业空间布局的集聚化与协同化。一方面,产业园区是上海高端装备企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装备产业区等知名园区发挥“头雁”效应,引领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29家(国家级20家、市级9家),在国家工信部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中有6家基地获五星评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上海市坚定不移地推动行业开放化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业务做强合力显现。合同数额攀升且版图扩大,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尘埃落定,海外制造基地作用凸显,2019年上海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25.44亿美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5.9%。

上海电气借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通过拓展电站、输配电、环保等领域的成套工程业务,带动设备出口,实现市场走出去,目前。按照“两头在沪、中间在外”开展全球化布局,把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或离目标市场更近的地方,海外建厂,实现产能走出去,目前公司已在德国、意大利、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设有30家海外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提供优质工程项目。同时积极进行长三角一体化布局,利用主机厂龙头地位,通过和核心供应商相互参股份方式,实现非核心制造部分向周边地区外移,目前已形成40%—50%零配件供应来自长三角配套企业。

(2)行业布局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

随着上海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大型成套装备等优势领域已步入成熟阶段,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纷纷向“设备+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立足核心业务,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与上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横向多元、纵向专业”的行业布局,其中新能源、环保装备及高端医疗装备成为多数装备制造业新的盈利增长点,其中,上海电气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经验。

上海电气立足能源装备,走向综合城市服务集团。积极布局数字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运维等范畴,聚焦综合能源及储能、高端医疗、新能源车三电、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合资合作、风险投资、技术入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模式,快速获取新产业技术来源,初步开拓新能源应用场景,布局储能、新能源汽车、氢能源产业链,收购赢合科技,深入锂电池产业链;成立电气数科、自动化集团进军工业互联网;入股康达医疗,布局医学影像、口腔和放射治疗等细分领域;布局智慧城市,加速轨交信号系统国产化替代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